精神引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复制链接]
查看: 430|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460
发表于 2020-5-26 09: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文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经典的古诗文只被当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栽体,其精神引领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古诗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我们平时生活中说的都是当代口语,而“之乎者也”一类的文言只能靠边站;二是应试教育迫使教师和学生变得急功近利,教学以考试为标准,考什么,教什么,原本文质兼美的古诗文也就变得生硬枯燥了。
  文言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书面语言,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而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更是编者精选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名篇,于漪老师曾形象地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对于这样的经典诗文,在阅读鉴赏时如果只停留在字词的梳理上,那无异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是对文本的浪费,更是错过了对学生精神引领的良好时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八条写道:“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我觉得现行的古诗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注重梳理字、词、句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注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高中古诗文涉及到的古代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笔者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引领。
  精神引领一:勤奋好学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荀子在文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鞣以为轮”,说明人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醒人们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学习需要积累。继而用两组对比,强调学习态度:一是以“骐骥”和“驽马”对比,强调学习需坚持不懈;二是以“蚓”和“蟹”对比,强调学习需用心专一。作者从学习的意义、方法、态度等方面强调人通过勤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由“人性恶”趋向“人性善”。
  这篇强调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章,对于刚进高一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写学习后记的方式,谈自己看法,并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这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人也只有在青少年时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为终身不懈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利用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勤奋好学的精神引领,是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它会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精神引领二:爱国赤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是自古至今的永恒主,文言作品中表现这类主题的也很多。苏教版必修三的《离骚》让我们看到了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伟岸、高大。在反复的吟诵中看到了“正道直行”的屈原虽被放逐,但依然心忧楚国的形象,理解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语句中所包蕴的拳拳爱国之心。最终屈原自沉汨罗,以死践志,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怀。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叙写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表达“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热情,让后人真正体会到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赤诚。
  在《离骚》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朗诵比赛的方式,看谁更能通过声音将屈原的形象立体化;执教《(指南录)后序》通过讲故事比赛,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叙述文天祥九死一生的经历。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了主人公爱国的情怀。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是做好小我,成就大我。哪怕是捡拾身边的垃圾、关紧水龙头等等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利用这些经典篇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引领,并一以贯之地渗透在语文学习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精神引领三:尊敬老人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都强调要尊老、敬老、养老,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苏教版必修五中《陈情表》一文,作者李密不仅给当朝人更给后人作出了敬老的表率。李密在文中叙述了家境的困难、长大的艰辛以及祖母在床的困苦,在表达对晋朝皇帝感激之情的同时,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至情至孝,感人肺腑。
  此文展示的敬老、养老的那份赤诚对学生有很强的教化意义。笔者利用多媒体链接了“空巢”老人、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趋于老龄化是个不容置疑的社会现实,每个人只有把尊敬老人作为自己基本的行为准则,才能使我们社会所有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也才能把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精神引领四:自强不息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因为自强不息,才有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司马迁虽然身陷囹圄,身遭腐刑,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依然以生明志,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实现了自己作为史官的神圣使命。因为自强不息,才有了舍生取义的悲壮。谭嗣同因为变法的失败.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放弃逃生的机会,坦然走上断头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崇高的理想,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何等的悲壮和崇高!
  古代的志士仁人以他们的经历、追求,生动地诠释了自强不息,他们的精神一直滋养着一代代的人。在研读这些课文时,通过声音将这些形象立体化、具体化,在对话中真正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这些探讨对现实生活中许多无理想、无追求、过得浑浑噩噩的学生和受不了人生一点点失败或挫折的学生来讲,像一道道金色的阳光驱散他们心头的阴霾。在闼读鉴赏中适时地挖掘这些古诗文精神引领层面的价值,那么学生重新拾起的不仅是人生的信念,更有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渗透在古诗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神引领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清正廉明、言行一致的民族品质;身体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等等,这些精神的引领对于浮躁之风盛行下的中学生修身正行,有着现实而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引领学生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真正实现精神引领的终极目标。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古诗文这一“中华民族的地质层”真正成为开采不尽的文化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古诗词教学的“三弃”与“三有”
下一篇:把学生引进语文审美阅读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5-26 09: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92

帖子

55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39
发表于 2022-3-14 0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22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