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弃”与“三有”

[复制链接]
查看: 429|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105
发表于 2020-5-26 0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气氛沉沉。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中学古诗词教学是以背诵默写为最终目的,默写也就成了检验古诗词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将其教学目标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忽略了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由此造成了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即方法陈旧、单一,总是用作者介绍、解、释词、译句、分层、主题、艺术手法等,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形成了一种惯性低效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即程式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深层内涵和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难能可贵的想象力。造成的结果是,一首诗四句话,学生背过就忘,默写错别字多,因此反复背默,反复出错,使本该愉快的古诗词教学变得苦不堪言,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谈有效学习了。
  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提出,古诗词教学在追求“有声化、有情化、有效化”的过程中彰显人文教育的“无痕化”,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给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力图简化教学步骤,重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弃有口无心的背诵为“有声化”教学,尝试吟诵,尽展古诗词的美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鲁迅先生曾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见,强调有声化的诗词学习,能有效提升诗词艺术形象的外化表现力,增强诗词情感的外向辐射力,从而在阅读群体中,达到一种审美情感的相互撞击、审美感受的相互交流、审美感悟的互相启发。古诗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笔者就重点进行了朗诵训练,用男声突出狩猎场面的雄壮,如“千骑卷平冈”等;用女声表现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声,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弃浮光掠影的讲解为“有情化”教学。沉浸文本。追寻内在的情感。
  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这就决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里,虽幽必显。”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做到以情拨情,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课堂上找准情感基点,以情激情。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因此,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感,然后从古诗词本身出发,寻找诗人感情变化背后的人格理想与情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审美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在教学杜甫的《月夜》时,可以启发学生:“你经历过离别吗?读这首诗,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类似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与诗歌结合起来。由此,在与文本的情感对话中,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读到了属于自己的感动,也读到了杜甫为人臣者的爱国之情和为人夫者的愧疚之意,从而真正理解了作品背后那个高尚而又孤独无助的灵魂,真正读懂了作品,也读懂了人生。
  三、弃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有效化”教学。调动手段,吸收原作精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学生厌烦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诵读、吟唱、巧设问题与文本进行情感对话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笔者采取了一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方法,却达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效果。比如,学习苏轼的《浣溪纱》(“蔌蔌衣巾落枣花”)时,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配上一幅插图,表现对这首词的理解。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让学生写一个短小的对话剧本,表现原词的内容。听到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惊奇之余感到新鲜,在看似非语文的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古传承,滋润着国民的心田。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相信我们的教师会引领学生在“黄河人海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领略到古诗词无穷的魅力,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下一篇:精神引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5-26 09: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72

帖子

520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7
发表于 2022-3-12 21: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