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文”策略

[复制链接]
查看: 580|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105
发表于 2020-8-11 2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因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隔离感而使得教者在“教什么”的问上把握失准,从而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或顾此失彼,或畸轻畸重。因此,把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研究清楚,让教者有章可循,确乎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遵循“四文”策略。
  
  一曰文学
  
  这里的文学,指的是俗谓的文学常识,即关于作家作品的知识。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多是名家名篇,从文学常识积累的角度看,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知识建构,因此,教者必须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作家作品常识,然后让学生记牢这些常识。
  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文学常识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见识的是一鳞半爪;而教者因为经过系统的中文专业的学习,心中有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因而他们眼里的作家作品绝不是孤立的人、孤立的文章,而是某个朝代、某个流派的人与作品。教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让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使个体的知识找到落点。
  譬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仅仅说清楚归有光是明朝末年的散文大家是很不够的,仅仅把他纳入“唐宋派”还不足以彰显他的位置,如果你把视野拓得更宽,把他界定为“唐宋八大家”与清朝“桐城派”散文的桥梁,学生的印象就会清晰许多,对归有光的认知也会真正到位,对归有光与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的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对他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对他被后人称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就能够理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说他的《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代表性散文,学生的认知会在一个恰当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说他的会试八次落第最终于 0岁方成进士的经历,学生从中会解读出锲而不舍之类的积极内涵。
  
  二曰文言
  
  文言文必须上出“文言味”,“之乎者也”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说起文言文,我们有一整套的名词术语如影随形: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同义复指,偏义复词,特殊句式……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必须得到落实,只有落实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读通文言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在落实文言的时候,要有重点意识,那些文言范畴的东西太多太多,你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在某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否则,有限的教学时间,一定的教学容量是贯彻不下去的;而且,还会失之于琐屑,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胃口”,更何况,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本来就没有什么“胃口”呢。
  还要有系统观念。虽然文言文是一篇篇的,但是,这一篇篇的文言文必须构建起“文言”的大厦,一个个散落的“点”,最终要汇成“线”,聚成“面”。在这个意义上看,“文言”的教学要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味,最终必须通通“亮”起来。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也能使某个知识点逐渐地丰厚起来。否则,课内不得,遑论迁移?课内得之不笃实,迁移又能走多远?
  
  三曰文章
  
  这里的“文章”,指的是篇章结构、行文技法之类的。
  我们认为,文言文注重“文言味”,把文言文的课真正上得像个文言文的课,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只是专注于“文言味”,罔顾其它,这又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文言味”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固守于这方小天地,意味着课程目标的缺失,意味着文本效益的萎缩。
  曾经听过一些开放的文言文教学的课,教者往往致力于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写法特色之类的,常常也能够神采飞扬、头头是道的,然而,这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这样的处理,是本末错置,是舍本逐末。
  正确的做法是:以“文言”为主,兼顾“文学”、“文章”、“文化”,特别是“文章”。有些作品的“文章”还是很有模仿、借鉴价值的。
  譬如《项脊轩志》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在全篇的勾连作用就是“文章”层面的,讲清楚了,对学生理解该文、学习写作技巧会有很大的助益。又如《左忠毅公逸事》中用比较多的笔墨写史可法,其实是侧面描写左光斗(因为史可法是左拔擢的,有师生之义),讲清楚这样的“侧写法”对学生把握文题对全篇的统摄作用,从而借鉴这样的表现力很强的写法大有好处。
  
  四曰文化
  
  这里的“文化”偏指古代文化常识。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山川风物、典章制度等发生了变化,对于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的东西,不把它还原出本来面目,是不能正确地把握其内涵的,势必影响对文本内容的掌握。
  譬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出来做官称“出仕”;正常退休叫“致仕”,又叫“致事”、“致政”、“休致”等,这是起源于周代的,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除”指授予某人管职,“左迁”指降某人官职。“贽”指古人初次见面时所送的礼物。“及笄”是女子15岁,“弱冠”指男子20岁,是古代男女法定的婚配年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有着特定内涵的文化常识,必须准确地了解。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往往搞错。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相当驳杂,如何把握也可能会各行其是,但是,遵循上述的“四文”策略,也许会有助于你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让课堂因“雅为”而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1 2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1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02

帖子

54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02
发表于 2022-3-13 14: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吉林大学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