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自主学习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查看: 691|回复: 3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468
发表于 2020-8-12 12: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处理,而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忽视,主动性被压抑,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疑,在合作中质疑,在探究中释疑,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自学生疑
  
  教师的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如我在讲《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雅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文言文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文言文问题,为更深入的文言文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文言文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1、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问题的“疑点”要有一定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3)问题要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2、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多的方法是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雅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陆九渊曾说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其次,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二、探索尝试,合作质疑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尤其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答案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角度常常发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了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雅”。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
  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学生的讨论中就会发现多种答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可促使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极大地发挥其发散思维能力。
  2、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的或意见分歧较明显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三、深入分析,探究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雅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雅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1、带着问题来。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更不能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雅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射阳县新洋港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根据高中女生特点如何进行体育课教学
下一篇:培养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2 12: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2 12: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98

帖子

389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98
发表于 2022-3-12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宝题库就是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