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国开电大春结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形考任务四参考答案_1

[复制链接]
查看: 24|回复: 0

19万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7069
发表于 2024-10-11 1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政管理学#_形考任务四0
行政管理学#_形考任务四0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一网一平台答案
试卷总分:20    得分:0
以下简答随机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如何理解行政体制较强的稳定性特点?   
答案:(1)行政体制是由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一般是不会轻易变动的,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2)一种行政体制一旦形成,便不会经常变动。它不仅可以确保公共行政管理的有序性,也可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2. 法律优先包含的含义是什么? ?
答案:法律规范在效力上是有位阶层次的。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法律优先包含的含义有: 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
转变政府的职能,需要转变政府的哪些管理理念?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 如果不转变观念,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政府机构改革就无法走出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需要做到:
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是法制化的改革,不能是随意性的改革。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增减,职权的确定,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有法律的规范, 增加或精简一个人或一个机构都必须有法律根据,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政府机构中要避免人治,只能借诸法律,别无他途。
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全能政府又叫万能政府或无限政府。这个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他们的政府管的太多提出的批评。 按照他们的观点,改革后的我国政府仍然是一个全能政府。 全能政府的最大特点是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垄断一切社会权力,独占一切社会资源,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重合为一,高度集权,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扮演多重角色,什么社会事务都管,因此他有无限责任。其结果反而使自己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实际上应从根本上改变全能政府的观念, 政府的管理是有限的,责任也有限。政府不是全能的,不要去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政府应该低限度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的各方面事务。
要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权威主义行政即精英行政,它是建立在大卫·李嘉图的“群氓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它只相信政府,只相信政府能够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只相信少数精英人物有足够智慧和能力进行管理。它不相信人民群众有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这种权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难以进行民主行政的建设。但现在是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电子政府和网上团体已经存在,民主思想将广泛传播,民主行政也必然因应而出。民主行政就是人民群众有参政权和议政权以及知情权,只有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概念上的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机构精简。
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统治方式是阶级对阶级的统治,可以说是对敌对阶级的管制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用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依法进行管理的问题, 而不是仅用行政强制的办法,甚至采用暴力方式予以解决。政府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也不能用统治方式进行管理,而必须用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只有从概念上实行转变,才能在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确立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应该树立为公众服务而不是管制公众的民主意识。国以民为本,政府是为公民服务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如果不能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不可能实行民主行政。
实现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彻底转变。 以官为本在组织建设是官本位;在领导方面表现为长官意志和一言堂, 谁官大权大谁就说了算,这样必然形成一种唯上之风,长官意志和一言堂大行其道。如果不根除这种长官意志和一言堂,就不可能实现从权威主义的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 以官为本造成了社会行政化和官僚化,如果不以民为本,不实现行政民主,政府的合法性就很难得到认同。政府机构改革,如果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增减, 而不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观念, 那么,就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转变观念不是少数政府官员的事情, 广大人民群众也必须转变观念。 
一网一平台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以下随机一道分析题,共10分。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3. 试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网一平台答案
答案: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上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结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不计分测验模块四 测验题参考答案_1
下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结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不计分测验模块六 测验题参考答案_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