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查看: 1186|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24
发表于 2020-8-30 0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宝。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 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全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广大青少年儿童雅意美文、经典名著,热衷休闲娱乐的动漫作品便可窥一斑。重读“图”、轻读“文”,严重影响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文字阅读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的下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还指出:“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雅尽的源泉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10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听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喜爱阅读。
  一、生动有趣,诱发兴趣
  低年级孩子喜欢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生动的听读材料,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内容的文章。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在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
  二、由此及彼,有效衔接
  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品悟、赏析一篇经典课文后,教师适时选择同一体裁、同一作者、同一内容的听读材料,达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如学完了《丑小鸭》,可以为学生读《青蛙王子》《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品析了《藏羚羊跪拜》,为学生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故事《斑羚飞渡》《狼妻》《最后一头战象》……欣赏了《武松打虎》,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水浒传》中的其他经典章节:《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让学生熟悉经典、亲近经典,进而与经典同行!
  三、听读美点,品悟赏析
   听读要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有机融合,找出学生普遍认为含蓄隽永,值得品味的美点,或某处描写,或抒情议论,或开头,或结尾,进行反复听读。学生用心倾听,边听边记下疑惑点。听读完毕,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和积淀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品悟、赏析作品,小组合作探讨,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由点及面,逐渐探讨全文的内容情感,结构安排,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要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理解,说感受,有创意地表述,及时诚恳地表扬。
  四、坚持听读,持之以恒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折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我认为坚持听读,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在教师精选的一篇篇美文中产生了。每节语文课我都拿出五分钟为学生朗读精心选择的内容,这些精美的内容成了学生们的“课堂甜点”,成为了课堂的一个特色。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扩大了词汇量,激发了想象,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情感,产生想读书的愿望,成为学生们另一种阅读方式。
  渐渐地,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了,走进校园,传入耳际的是朗朗书声,映入眼帘的是捧书身影。听读,成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听读,陪伴着孩子从稚气的孩童成长为英俊的少年!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佟家中心小学)
  责编 / 张 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与对策
下一篇:计算教学应做到“五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30 0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64

帖子

534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49
发表于 2022-3-14 05: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233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