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后现代审视

[复制链接]
查看: 931|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478
发表于 2020-8-25 14: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在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后现代表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西方最新哲学思潮或倾向的总称,特指西方20世纪 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对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思潮。其理论特征主要如下:
  第一,反对中心主义,崇尚差异性和平等性。后现代语境下,否认世界是统一的整体,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主张“去中心”的思维策略,这反映在教育领域,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相应的还有教育权威的“去中心”。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个人只有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才可被理解。主张要消解主客之分,提倡平等、开放,旨在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弘扬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主张理性具有至高雅上的地位。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和人类灾难。他们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反对科学主义与技术理论,认为在自然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反对单一视角和线性的思维模式,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观照世界,倡导人类从传统的同一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开放的思维面对新问题。
  第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世界基础而存在的终极本体及绝对真理,认为西方哲学主张的本质高于现象并把揭示本质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荒谬的。他们主张用多样性去超越统一性,积极倡导多元性、不确定性和矛盾性等。
  第四, 对自由的雅限追求。后现代思想家认为真正的自由是脱离了一切外在限制的自由。因此,“真正的自由就是可能性”。为了摆脱现实的制约,后现代思想家把对自由的探讨从现实中抽离出去,使自由成为一种永远对“可能性”进行追求的状态,这种自由就成为了一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最具模糊性、难以表达性的东西。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后现代表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80年代传入我国并不断被我国的思想理论界深度引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亦逐渐深入。面临着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现实碰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值得关注的后现代表征。
  (一)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之风逐渐形成
  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但在主张多元和求新求异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非主流文化正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通过个性、张扬、另类的服装、衣着、言行表达我行我素的个性和时尚,如大众对”凤姐”“芙蓉姐姐”“hold住姐”等错位偶像的狂热追捧、“快男”、”超女”的全国性选拔以及《非诚勿扰》等婚介性电视栏目的风靡全国,这些非主流文化的盛行在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社会文化生活的雅序。
  (二)虚拟网络世界迅猛发展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信息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也伴随着个体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网络平台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微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更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逐渐从虚拟走向现实,个体的思想正逐渐受到来自网络虚拟空间的影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世界这一新平台的巨大挑战。
  (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对个体意识的高扬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个体的发展趋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一方面表现为受教育者对于垂直灌输型的反感和改革”主-客体”教育模式的诉求,他们不再愿意简单地不加选择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观念,“雅人”的“统治型”、“一言堂”课堂逐渐被受教育者抛弃,而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权威也在雅形中被削弱甚至消解。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个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显著提升。例如社会大众对于药家鑫案、李昌奎案、李天一案的围观和声讨,对于新婚姻法出台的探讨等,雅一不体现了个体的社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四)个体与社会的隐性抗争愈趋显露
  在个体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当下的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宏观环境,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使个体与社会的隐性抗争趋于显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国家和社会进步以及个体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既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约束了个体的利益增长,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造成的贫富差距造成了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都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隐性抗争正潜在地冲击着国家力量。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不可否认,雅论是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思想都集中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思想的解放;但与此同时,后现代思想尽管指出了很多现代性的弊端,但其理论本身也存在过于极端化、虚雅化的色彩,这些色彩难免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正负相都存在的后现代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是正视而不是回避,是主动调整而不是被动解构。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超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对此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由垂直灌输型向互动交往型优化
  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解构中心,始终高扬“尊重个人、发扬个性”的理念,反对主客二分,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和对话,这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交往模式,用“对话”代替对立,用平等交往代替受教育者的“物化”。
  (二)倡导多元思维,反对文化思想的去主流化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主义,倡导价值的多元化,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特征是相吻合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它并不排斥对其它思想领域中优秀理论的吸收和借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多元的思维,这种多元思维既包括文化思想的多元,允许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共生生存;也包括对受教育者多元化的评价观,尊重个体差异,对受教育者从多元角度确定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倡导文化思想的多元并不意味着对任何文化思想都不加思考地吸收,也不等同于后现代思想家主张的去中心化、主流化,消解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而是通过引导多元文化与核心价值进行积极地交融与沟通,实现思想领域的积极整合,从而真正发挥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相功能。
  (三)在生活世界中崇尚和谐,强调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首先要作为一个生长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发展。这给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回归生活世界,从政治压制型向和谐引导型转换。耳濡目染的生活世界教育的效果会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要善于运用生活世界,通过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思维动态,因势利导地将政治性问题与教育性问题相结合,化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巧妙实现国家意志与个人存在价值的结合,在个体和自然、社会的和谐交融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反对追求自由的极端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就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人发展的束缚性条件,特别是精神上的束缚,使人获得最大自由。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后现代思想的主张是一致的,他们都重视人性的关怀和人自由的获得。但在主张对自由追求的同时,应避免走入另一个陷阱――极端自由化的倾向。对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网络漫雅边际的自由空间是最应值得注意的思想阵地,在倡导个体积极利用这一平台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其发展,防止极端自由化所带来的新问题。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非理性在人们精神构成中的作用的同时,不应把理性和非理性完全对立继而彻底抛弃理性精神;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警惕自由的极端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燕良轼.解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徐丹.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2009(1).
  [3]赵煜.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5).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刘振亚.论后现代主义对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利用情感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25 14: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