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对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繁荣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等使大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中,一元化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以信仰“四化”现象为出发点包括: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以及信仰教育教条化。探究解决大学生信仰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信仰“四化”;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 0-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而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发表公告,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民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其中信仰是社会价值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如何理解信仰,如何对待当前出现的信仰“四化”现象,以及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信仰(belief)一词最初属于宗教用语,特指宗教信仰。而随着学者对人的精神世界研究的深入,信仰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从而信仰概念也成为一个学术概念。在《辞海》中对信仰一词的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2]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心灵的更重要的问题―信仰。从前几年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案件到近期的小悦悦事件,人们在感慨道德滑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呼吁道德的回归,道德出现问题的实质是信仰问题即精神家园的寻找。据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信仰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少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甚至否定的现象,信仰“四化”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二、信仰“四化”现象
关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其归纳为信仰“四化”现象,以此展开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入研究。
1.信仰真空化
在今天,信仰面临的现状是:原来的信仰体系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虽已基本确立,但却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没有真正树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根本没有信仰”的信仰空白状态。在对北京海淀区五所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关于“您是否有信仰?”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2.8%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32.8%学生表示‘说不清’,两项合计高达45. %,接近调查人数的一半。”[3]这说明,信仰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呈现出信仰真空化的趋势。
2.信仰多元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解放,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加多样的信仰价值选择。据调查显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已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一些人崇拜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与“多种信仰并存”的局面,使得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信仰经济化
我国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就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一个经济时代中技术和经验互相作用不仅伴随着制度变更,而且也伴随着有关社会信仰的改变。”[4]市场经济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必然带来了世俗化、经济化和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当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经济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并开始逐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时,人们对内心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以及对“终极关怀”的关注则变得越来越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被一些人逐渐忽视、淡漠甚至抛弃。
4.信仰教育教条化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现行许多高校都采取多人“合堂”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大多以灌输单一的政治理论、政治观点为主,教育内容和方法显得陈旧、教条,理论教育经常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总之,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往往只是限定于简单的知识和规范的传授,缺乏对终极关怀的理直气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受程度。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大学生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重塑大学生科学信仰的过程,因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包容信仰选择多样性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信仰,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作为主导信仰长期坚持,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5]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其次,要尊重信仰的多样性。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日趋多元,信仰多元化这一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所以面对当前信仰多元的现状,我们不仅要坚持主旋律,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并且也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并承认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差异,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甄别优良文化和消极文化,学会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全社会拥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局面。
2.利用市场经济中的优良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可以形象地表达为“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而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须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对于信仰经济化这一现象,我们不应强力去堵,而应该尽力去疏通。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规范市场的不良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积极宣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理念。总之,我们应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良理念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仰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路径,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市场经济理念二者相得益彰。
3.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当整个社会都在崇尚‘成功人士’即崇尚那些因掌握了金钱或其他权力而出人头地地受人羡慕的人们时,宣扬谦逊朴实和自足自乐又有何用?”[ ]这说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优良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氛围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对信仰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从目前的信仰困惑、信仰危机中脱离出来;而政府要加大社会的治安管理,大力惩治当前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给大学生信仰教育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社区、传媒的力量不容小视,应充分利用社区展览、电视、报纸、网络等相关媒介宣传主导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校、家庭和政府一起,共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信仰,形成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4.改革创新信仰教育,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要学会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应真正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避免枯燥的灌输,而是在科学灌输的基础上超越灌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如文理科、本专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加大课程的实效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付诸实践,解决大学生所谓“心灵空虚、信仰迷茫”的精神状态。
其次,对教育模式要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所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有必要探究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新模式。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采取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经常进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政治课里加大关于信仰教育的比重,向学生传授有关于信仰的知识,达到使主体自觉接受所学之知识,并内化为自身信念和信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98.
[3]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4]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下一篇:培养学生兴趣 加强实验课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