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父亲的放任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584|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62
发表于 2020-8-7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漱溟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了,1949年以后,当面顶撞国家最高领导人,此公一人而已。梁漱溟的学问很好,后人因为他的骨气记住了他。梁漱溟的父亲叫梁济,比起儿子来,他的名气要小得多,但不可否认,梁济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在研究满清遗民心态的时候,人们常把梁济的投湖自尽和王国维的自杀并举。
  梁漱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自己多次申明这一点。关于梁济这个人,梁漱溟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说:“吾父是一秉性笃实的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做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他做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这“一腔热肠,一身侠骨”在梁漱溟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梁漱溟感叹:“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亦就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也先帖木耳,这就是梁家祖宗原来的姓氏,是个蒙古族的姓氏。这家人因为居住在河南古大梁所在地,更姓为梁,后来又远迁广西,梁漱溟的爷爷到北京做官的时候,全家定居北京。经历这样的南北大融合,形成了梁氏独特的文化性格。
  梁济当的官不大,但官品很好,清廉正直,口碑极佳,“肩挑负贩、拉人力车者多识我”。走在路上,经常碰到衣衫褴褛的人问候他:“梁老爷,你好吗?”有赶驴车的人看到他在路上走着,还叫出他的名字载他一程。做官做到这种地步,很值得欣慰了。
  恪尽职守是一方面,梁济还是胸怀国家的人,清朝国势日微,他宝心忡忡,盼着共和体制能带来转机。民国成立后,社会并没有变得更好,梁济心灰意冷,在 0岁生日前夕自沉积水潭。有人认定他是“遗老殉清”,他在遗书中也这么说了,但他同时又说“非以清朝为本位”,“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的死显然不是殉清那么简单。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己的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用不可磨灭的精神价值。”
  在胡适看来,梁济是一个到六七十岁还保存创造精神的新人物。梁家累世为官,都是读四书五经成长起来的,包括梁济本人也是这样。梁济却非常开明,讲求实效,厌弃虚文,支持维新。他因为家贫,自己很遗憾没有机会出国看看,因而一再谆谆告诫子弟“务必以出洋当一件正当要紧之事,勿惜费,勿惮劳,即使竭尽大半家资亦不为过”。对梁漱溟的教育,他非常用心,但又任其自由。梁漱溟5岁发蒙,读的也是《百家姓》、《三字经》,在接着要读四书五经的时候,百日维新发生了。父亲本来就不赞同儿童读经,正好趁“停科举、废八股”的风气,断了儿子的读经之路,让他去看《地球韵言》。书的内容是讲的是世界大势,多是欧罗巴、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之类。
  北京出现第一个近代教育的学校――中西小学堂后,梁济就把梁漱溟送去读书。社会动荡,梁漱溟多次转学,还有段时间回到家里请老师教,但仍然不读四书五经,而是学小学课本。梁漱溟后来回忆:“我对于四书五经至今没有诵读过,只看过而已。这在同我一般年纪的人是很少的。”
  的确罕见,在同龄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梁漱溟已经在看报纸了。《启蒙画报》是梁家的一个亲戚办的,头几年读者很少,经营惨淡,这份不为社会主流接受的报纸,却成了梁漱溟的自学读物。梁漱溟的读报经历在那个时候的小孩中非常少见。
  “由于先父对子女采取信任与放宽态度,只以表明自己意见为止,从不加干涉,同时又时刻关心国家前途,与我议论国家大事,这既成全了我的自学,又使我隐然萌露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而鄙视只谋一人一家衣食的‘自了汉’生活。这种向上心,促使我自中学起即对人生问和社会问题追求不已。”梁济对梁漱溟的放任也是影响。
  “放任”到何种地步?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梁漱溟在处事做人上深得其父精髓,11岁时,梁济赠他两个字“肖吾”,就是像我的意思。后来,父子俩的分歧渐渐大了,但即便与自己意见相左,梁济仍然没有大加干涉。梁漱溟18岁的时候加入了同盟会,致力于反清,这相当于儿子反老子,梁济也没有阻拦。只是后来梁济实在看不下去党派相争的丑剧,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青年梁漱溟拒绝家中提婚要求,要出家当和尚。在一个传统文化的家庭里,梁漱溟的哥哥又婚后雅子,一切希望在梁漱溟身上,但梁济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反而劝妻子不要干涉,这让梁漱溟都感到惊讶。梁漱溟年轻时因思考人生问题不得其解,多次想自杀,他父亲自杀后,他开始看重自己的生命,不达理想不能死,而且还结了婚,这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愧疚。
  父子俩经常于晚饭后谈论时事,评点人物,气氛十分热烈。他们可以争执,但只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谁也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直至晚年,梁漱溟仍然很怀念这种父子相得的氛围,同时这也埋下了他一生顽强追求平等自由的种子。
  1918年11月1日,梁济要出门去彭诒孙家的时候,遇到儿子梁漱溟。梁漱溟是来与父亲讨论关于欧战新闻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 好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完就离开了家。三天后,梁济自杀,梁濑溟感慨:“父子最末一次说话,还说的是社会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7 0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7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38

帖子

515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7
发表于 2022-3-14 0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大连理工大学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