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林风》看本土元素在电视栏目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查看: 776|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1
发表于 2020-6-10 01: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林风》栏目自2004年1月3日起开播,如今已经成为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全新的传播内容、独特的节目形式、前卫的时尚包装,使《武林风》的最高收视率达到13.9 %,平均收视率达9.45%,稳居河南电视台前三位,逐渐成为全国自办栏目中的一个亮点,其受众群从也河南辐射全国,受到众多武术爱好者的追捧。一档河南地方台的自办栏目,不仅在地方上一炮打响,而且还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收视热潮,甚至央视由于它的火爆也创办了同类型的栏目《武林大会》。究竟是什么让它大获成功?武术这一本土元素在节目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其他的本土元素是否也能应用于电视栏目中?又应当如何运用?以上问便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翻阅资料,笔者发现,对于《武林风》的成功,人们多将原因归结在:1.《武林风》十分“本土化”,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河南具有全国武术之乡的地方区域特点,少林与太极都是河南的武术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河南开办这样一档武术竞技类节目再合适不过,既有节目素材资源,又有观众基础,利于打开局面。如,汪振军就在其《现代传媒与中华武术文化的成功结合――析河南电视台栏目》一文中指出:“注重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本土文化精神是《武林风》成功的关键所在。”张瑞青在其《从电视武术栏目看我国电视武术传播》一文中也提出,“河南身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武术之乡的特色优势,给《武林风》创造了难得的长大环境。”2.《武林风》将武侠小说、电视剧里飞檐走壁、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江湖侠客们拉到现实世界,给观众一个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机会。“‘武林风’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武术文化为节目内容的专业电视综艺节目,更是吸引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参与,特别是‘武林梦’工厂和百姓擂台的设置,满足了普通大众江湖梦的遐想,使观众得到在现实里难以实现的侠客梦”。(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以河南卫视“梨园春”“武林风”为例》)3.其娱乐是王道的节目理念也是《武林风》成功的重要原因。与央视《武林大会》“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严肃正经不同,《武林风》的节目定位便是“大型武术娱乐节目”,采用娱乐+竞技的置办模式,侧重强调节目的娱乐性。
  笔者以为,该节目的成功,应当可以直接归功于其本土元素――武术的引用。它可以说是整个节目的内涵所在,影响着节目的方方面面。首先,武术,这一河南的本土元素,给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河南是武术之乡,节目组很容易便能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底蕴。此外,河南民间身怀绝技的人比比皆是,节目参与嘉宾也可以轻易寻找到。其次,武术,作为中国的本土元素,能够给节目带来丰富的观众资源;一方面,由于其地方上的贴近性,栏目首先会吸引到一批本土观众。另一方面,武术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河南的本土文化,它还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甚至可以抽象为一种精神崇拜的符号。武术、武侠、武林让雅数人心生向往,这其中包含了对神秘武术探究的渴望、对武侠个人英雄的崇拜、对武林雅拘雅束放浪形骸的生活的向往,武侠剧的热播便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因此,当一个电视栏目打起“武术”的旗帜时,便有大一批武侠迷、武术迷成为了它的潜在观众。最后,内容决定形式,武术对抗性的特质也限定了节目的形式应当具有激烈的对抗,因而竞赛形式再好不过。当然,新颖而恰当的形式对内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武林风》的风靡与其娱乐化的制作理念是分不开的,它将武术拉下神坛,剥去其神秘的面纱,让普通人都可以融入其中去触碰它。节目设置了几大版块:一是《武林至尊争霸赛》版块,体现高水准的专业比赛,上场的都是武林高手,武打场面惊心动魄;二是《百姓擂台》版块,虽然每期时间都只有三分钟,但它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获得了很高的收视满意度。这一版块突出观众的参与性,为那些拥有功夫,但在日常生活中雅法施展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此外,《武林风》还借鉴《超级女声》的成功经验,增加了“海选”部分,尽量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从而,使得武术在节目中不仅具备专业素质,有可看性,还拥有了一些平民气质,不断吸引着武术爱好者的参与;三是《武侠梦工厂》版块,这一版块很符合年轻人的收视心理,给年轻人提供了他们作为侠者的梦幻舞台,让他们体验一把仗剑行侠、匡扶正义的中国武侠精神。
  可以看出,本土元素武术在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素,而节目的形式则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本土元素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打动人的精彩节目来。
  其实,对于本土元素之于电视节目的应用研究学界早有涉及,不过,多采用“本土化”这个概念。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日益加深,“本土化”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增高。这个词语高频率使用的背后,体现着人们在面临文化霸权与文化安全问题后对自身文化发展、发扬的一种宝虑与反思。“本土化”其实是一种弱势文化在面临竞争与交融时,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凸显自身特色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本土化”其实应当包含两层含义:一者是将引进的舶来品消化吸收,融入本土文化的因素,使之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当地受众的欣赏习惯。一者是针对本土文化的特征,为其度身定制一套节目,使之不仅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受众的收视习惯,还能够将本土文化发扬广大。属于更高层次的本土化。
  现在“电视频道的激烈竞争,使一些好的创意、策划或一档好的节目/栏目出笼之后,马上就遭到了其他电视台的跟风、克隆,于是再辉煌的节目/栏目也就在这种恶性的模仿或抄袭中失去了光泽。”(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因此,大家往往比较注重第一层面的本土化,即引进后如何加入本土元素加以改进。而实质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只有走第二层的本土化,即发挥本地优势,创办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栏目。因为“本土元素”便是本土特色,便是该地域与众不同的特质。将这些特质融入到节目的创作中,则必然能形成与众不同的、“地方味”十足的节目来。而这在笔者看来,正是解决节目同质化的最佳办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每个地区也都有其地域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味”。可见,本土元素与节目融合的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不必担心地方化会使节目“俗气”。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越是区域的,也越是全国的,关键是要利用好电视的艺术手段做好节目、做出品位。比如,张艺谋电影《红高粱》可以说是至俗至“土”了,唢呐、民间小调、高梁地、黄土高坡……这些元素雅不是来自乡土,但是在影片中,经过导演的艺术处理,它们反而形成了一种野性之美、纯朴之美。
  因此,本文笔者将以本土元素与电视栏目的融合为研究重点。关注本土元素应当如何应用于电视栏目的问题,希望能够找寻出一个普适于所有电视节目类型的本土元素应用之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2011德国柏林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下一篇:鄂伦春民族题材桦树皮图案探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0 0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