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919年翻译界译名论战的现代解读

[复制链接]
查看: 199|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393
发表于 2025-1-6 1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20世纪初,中国国内的译名研究进入高潮期。章士钊、胡以鲁、容挺公、朱自清等译者重点对音译还是义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译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们之间进行了我国翻译界对译名的一次全面论战。两个阵营虽各执一端,而作为译者,他们对名词翻译的译者主观能动性在各自的论述中有大量体现。在这场译名论战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促使我们更加重视译者的地位,把读者的“期待视野”作为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历史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这些方面都会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论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对论战中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争论的焦点进行分析总结。接着借助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站在现代译论的角度分析两个阵营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及其观点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意识上,将译者的主体意识分为自身意识、读者意识、文化意识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回顾论战中两个阵营译者争论的热点译名以及论战后国内译名的发展历史,对论战和译名题目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上一篇:踏上未知之路—叶芝作品中神秘主义思想之解读
下一篇: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题目——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