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五个译本的对比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回译

[复制链接]
查看: 181|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393
发表于 2025-1-3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华裔美国文学这一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门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对其研究多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关注较少。王光林(2002) 指出:华裔美国文学是一种跨文化写作,承载着文化翻译的职能。由于其作者的族裔背景关系,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述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个主题,而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色彩的成分即是将这种文化“携带过去”。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写作就“承担着文化翻译的职能”,实际上经历了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转换。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作者精心安排了罗马式汉语拼音,中式英语以及有关中国文化的专有项,将这些翻译回中文时,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翻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回译。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方法对现行的翻译理论发出了挑战。国内学术界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研究较少,因此这一领域急需重视和细致全面的研究。本论文拟对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作以总结,对华裔美国文学中所涉及到的回译题目进行梳理,并对《喜福会》五译本进行对比。金圣华(2002)率先对《喜福会》的翻译题目进行了探讨,随后,刘芳(2005),郭女环(2007)陈燕敏(2009)也分别对《喜福会》的翻译题目展开论述,但是这些研究或只局限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回译的某个方面,或对现存的部分译本进行对比,此外,对比过程中所选取的例子雷同性较高。在本文中,作者拟对《喜福会》现存的五个译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1. 罗马式汉语拼音的回译;2. 中式英语的回译;3. 有关中国文化专有项的回译。通过对比《喜福会》的五个不同译本笔者意在展现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提出华裔美国文学翻译所要遵守的原则,以期为其他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文对《喜福会》中的回译研究也仅仅是一次初步性的尝试,尚待各位翻译界专家和学者的指正和完善。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回译,喜福会





上一篇:追寻自由,探求人类生存困境—评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
下一篇:飞散中的身份建构—论《人性的污秽》中的身份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