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判断题
1. 如果学前儿童的知识或能力达不到服从指令的标准,就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评判其行为。( )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系统性的行为指导是帮助学前儿童调整挑战性行为的最广泛、最有效的策略。( )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强化法和惩罚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不一定能帮助学前儿童产生道德自律。( )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4. 学前儿童早期一次只能关注他人的一种情感,还无法意识到他人正在体验复杂的混合的情感。( )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5. 研究发现,让2—4岁的学前儿童对某种信号不做反应比让其做出反应要困难得多。(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成人的语言指导对3岁的学前儿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对4岁以上学前儿童的影响会显著一些。(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7. 幼儿教师应构建以学前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友谊的情境。(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8. 对于年龄大一点儿的学前儿童,材料投放的多样性可以更弱一些。(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9. 在处理事件时,幼儿教师可以否定学前儿童的行为,却不能否定学前儿童的情绪。(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0. 《指南》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侧重于从品德视角来提出。(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立足于学前儿童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现有水平和特点,又要着眼于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2. 幼儿园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交叉和延展。(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3. 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说什么”远比他们 “做什么”更重要。(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4.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从个体自我到集体自我再到关系自我逐渐发展起来的。(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5. 一个主题教学活动能够达成一些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不一定是完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二 、单选题
1. 教师应关注非正规教育时间和场合出现的细微小事,体现了社会教育的( )特点。
A. 普遍性与对应性
B. 基础性与全面性
C. 偶然性与即时性
D. 生动性与情境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针对案例中的两位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老师先批评小欣,并指出其行为的错误;然后安慰小义,让小欣向小义道歉。
B. 老师先察看小义是否受伤(如有伤先去医务室治疗);批评小欣,并指出其行为的错误;要求小欣向小义道歉。
C. 老师先察看小义是否受伤(如有伤先去医务室治疗)并安抚小义的情绪;待小义情绪稳定后,老师向小欣询问推小义的原因;要求小欣向小义道歉。
D. 老师先察看小义是否受伤(如有伤先去医务室治疗)并安抚小义的情绪;待小义情绪稳定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谈谈当时自己的想法(小义先说);引导小欣向小义致歉;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案例中两位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原因是( )。
A. 两位小朋友没有掌握同伴之间的游戏规则,还不能理解游戏规则
B. 一方面小义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另一方面小欣没有理解小义行为的意图
C. 小欣不愿意与年龄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拒绝了小义
D. 小欣有攻击性行为倾向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4. 学前儿童早期用以辨识他人情感的主要依据是( )。
A. 面部表情
B. 行为的激烈程度
C. 情境线索
D. 移情国开一网一平台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5. 儿童更多呈现出无意识的、随机的合作的阶段是在( )。
A. 幼儿园大班
B. 幼儿园中班
C. 幼儿园小班
D. 小学一年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幼儿园提供的同伴互动背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园中,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体现为 “( )”。
A. 平行交往
B. 垂直交往
C. 本位交往
D. 对位交往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7.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 交往
B. 认知
C. 品德
D. 能力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8. ( )是学前儿童发展责任感的开始。
A. 学会帮助他人
B. 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C. 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D. 与人交往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9. 《纲要》规定的社会领域总目标的第二个目标是:“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 )。”
A. 同情心
B. 自尊心
C. 进取心
D. 责任心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0. 一个儿童在手舞足蹈时打到旁边儿童的头;在追逐跑闹中,因为跑得太快碰到了对方;竭力控制自己的皮球,但却不小心将皮球打到了别人身上。这些都属于( )。
A. 表现性攻击行为
B. 无意性攻击行为
C. 工具性攻击行为
D. 敌意性攻击行为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1. 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破坏物品的行为;第二种是破坏秩序、干扰他人的行为,俗称“( )”。
A. 调皮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问题行为
D. 捣乱行为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2. 一天早上,小宝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小宝的手臂破了,是上剪纸课时被剪刀剪破的。小宝的妈妈认为,老师上课时不够负责,这才导致孩子受伤。老师回应说,她上课时没有看到孩子们发生这种情况,但小宝的妈妈并不相信。第二天早上,老师查看了小宝的伤口,发现伤口不像是被剪刀剪出来的,更像是被抓破的。老师便去问那天上剪纸课时坐在小宝边上的孩子,其中有两个女孩儿说,上剪纸课时,小宝手上就有那个伤口了,她们看到小宝还挠了一会儿伤口。老师再次问小宝,伤口是怎么弄的?这一次,小宝又说上剪纸课前他就有伤口了。老师问他,为什么说伤口是上剪纸课弄的?小宝说,因为自己害怕妈妈骂他。案例中小宝的行为属于( )。
A. 策略型说谎的行为
B. 非策略型说谎的行为
C. 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行为
D. 破坏性行为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3. 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体在某领域取得的成就;二是个体对( )的观察。
A. 他人活动效能
B. 他人活动过程
C. 他人活动方式
D. 他人需要满足程度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4. 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 )。
A. 与其能力相当的任务
B. 有挑战性的任务
C. 超出其能力水平的任务
D. 低于其能力水平的任务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5. 社会教育开始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领域课程正式列入学前儿童课程体系之中是在( )。
A.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B.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C.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D. 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6.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 )。
A. 幼儿教师
B. 幼儿家长
C. 社会教育机构
D. 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三 、多选题
1.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
A. 自我认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体验
D. 自我控制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晨间活动时,瑶瑶和亮亮在玩积木。亮亮的面前有一大堆的长条积木,瑶瑶走过来,拿走了一根。亮亮立刻不高兴地阻止了瑶瑶,说自己要做一个城堡,但瑶瑶还是要拿走积木,两个人开始争抢起来。瑶瑶联合旁边的女孩儿们一起 说:“你这个小气鬼,我们下次也不给你玩儿,我们要去告诉老师叫大家都不和你好……”亮亮在女孩儿们的语言围攻下气得涨红了脸,不断高声重复说: “这个是我的呀,是我先拿到的呀。”最后,亮亮恼羞成怒,冲上去抢回了积木,两个人又开始争抢起来,旁边的小朋友马上去向老师报告。关于案例中瑶瑶和亮亮的这种思维,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在学前儿童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B. 它使学前儿童忽视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关的重要细节
C. 它导致学前儿童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去达成目标
D. 它对学前儿童思维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 )。
A. 社会认知
B. 社会情感国开一网一平台
C. 社会意志
D. 社会行为国开一网一平台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4. 相关后果法包括( )。
A. 惩罚
B. 隔离国开一网一平台
C. 剥夺
D. 补偿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5. 近期,为了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三班正在开展 “善良花开”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每天的午餐准备环节,是中三班的 “服务者提名”时间。今天是星期 ×,服务的话题是 “谁实施了善良行为”,被提名者将是今天的“善良宝贝”,老师会将被提名者的名字图卡张贴到“善良宝贝”展示栏 (展示栏显示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提名情况),并邀请被提名者到讲台前。接下来,被提名者将会为大家分发餐具、食物,进行检查和整理书本等服务工作。笑笑:“我提名一一。今天早上喵喵想妈妈想得哭了,一一拿了餐巾纸给她擦眼泪,还说:‘别哭了,别哭了,我陪你玩儿,放学了就可以看到妈妈了。'”可可:“我提名棒棒,她今天早上给我们植物角的花浇水了,因为花儿们都快干死了。” 玲玲:“我提名嘟嘟,他今天帮何老师放小朋友的水杯。”针对案例内容,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服务者提名”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能够关注到别人的善良行为。
B. “服务者提名”活动让有些容易被忽视或是不太受欢迎的学前儿童有机会改变同伴对自己的看法,让大家观察到自己好的表现。
C. 学前儿童因为自己的善良行为被同伴认可并提名,才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所以更能体验到为他人服务带来的荣誉感,做到“以服务为荣”。
D. 使用“服务者提名法”,能够帮助学前儿童不断发现同伴、发现自我,为他们树立榜样行为,但也容易发生不良竞争等情况,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偶发事件中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 )。
A. 偶然性与即时性
B. 情境化与对应性
C. 教育性与迁移性
D. 普遍性与系统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四 、案例分析题
1. 刚满4岁的小庄正在夸夸其谈地说他的英雄事迹,而周围的同伴并不认同他,并争辩说:“你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小庄与他们争执起来,而且坚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认为小庄需要更多的专门的反馈信息。他把小庄带到旁边真诚地说:“当你告诉你的朋友那些不可能的事时,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老师接着说:“如果你告诉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么以后当你告诉他们真实的事情时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了。” (1)请分析小庄说谎的可能原因; (2)请评价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关注【】,回复【试题】获取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