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判断题
1. 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相关后果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
A. √
B. ×
答案:B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个体的某一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能被接受,在下一个年龄阶段也就能被接受。( )
A. √
B. ×
答案:B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使用代币法时,在任何场合下,只要满意行为一发生,幼儿教师即可发放代币。(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4. 学前儿童早期一次只能关注他人的一种情感,还无法意识到他人正在体验复杂的混合的情感。( )
A. √
B. ×
答案:A
- 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5. 处于 “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能够从事物的内部关系出发来观察事物。(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学前儿童行为的抑制速度明显比启动速度快。(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7. 对于年龄大一点儿的学前儿童,材料投放的多样性可以更弱一些。(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8. 在偶发事件发生后,幼儿教师应首先关注事件的起因。(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9. 幼儿教师和学前儿童不仅通过有声的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沟通。(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0. 社会教育的活动目标应尽可能体现在学前儿童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和情绪的变化上。(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1.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其品德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品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2. 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及行为方式,不需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3. 在社会教育中,幼儿教师与其所传授的内容体现为一种 “共生”的关系。(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4. 社会教育的主题教学活动不需要借助于其他领域的内容、方法、材料和手段来进行。(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5. 一个主题教学活动能够达成一些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不一定是完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
A. √
B. ×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二 、单选题
1. 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高结构性材料和低结构性材料的选择使用,遵循了( )。
A. 适宜原则
B. 弹性原则
C. 可控原则
D. 可视化原则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一天,几个孩子不停地吵闹,小李老师忍不住快要发脾气了。她稍微等了一会儿,然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现在不太高兴,所以我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上两分钟,做几个深呼吸。如果我能够平静下来,我再与你们一起玩儿。”在孩子们的目光中,小李老师走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又喝了一小杯水。这样做之后,她平静了许多。这时,她用温柔的声音对班级里的孩子们说:“现在我平静一些了,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儿了。”随后,当孩子们与小李老师说话时,他们也被小李老师的平静情绪所感染,班里终于平静下来。 案例中的小李老师采用的教育引导策略主要体现了( )。
A. 树立适宜的“教师权威”的作用
B. 提升师生气质拟合度的重要性
C. “平行加工”原则的良好效果
D. 非言语沟通方式的必要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改善友谊的策略包括:塑造、示范、训练、( )、社会问题解决、合作活动和游戏等六种。
A. 模仿
B. 情境活动
C. 同伴指导
D. 规则提示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4. 个体社会品质形成的首要认知条件是( )。
A. 区分自我与他人
B. 观点采择能力
C. 好动性
D. 自信心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5. 幼儿园提供的同伴互动背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园中,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体现为 “(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平行交往
B. 垂直交往
C. 本位交往
D. 对位交往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儿童更多呈现出无意识的、随机的合作的阶段是在( )。
A. 幼儿园大班
B. 幼儿园中班
C. 幼儿园小班
D. 小学一年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7. 《指南》“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子领域的目标3是:具有自尊、自信、( )的表现。
A. 自负
B. 自重
C. 自我
D. 自主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8. 《纲要》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 )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A. 自由活动
B. 自主选择
C. 自主参与
D. 自我体验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9. 从社会性发展的结构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规则、社会环境、( )等几个方面。
A. 社会关系
B. 社会制度
C. 社会文化
D. 自然环境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0. 每次在户外自由游戏时,老师都会给孩子们划定活动的区域,但轩轩喜欢自己玩儿。这一天,他迷上了攀爬大班小朋友的木质游戏器材。这个器材并不在老师规定的范围内,轩轩上上下下玩得乐此不疲。老师发现轩轩的行为十分危险,立刻去制止他。轩轩看到老师向他走来,就赶紧从器材上爬下来逃跑。老师越追,他越跑。只要老师的视线一离开他,轩轩就立刻爬上去玩儿。最后,老师不得不请另一位老师单独照看着轩轩。案例中轩轩的行为属于( )。
A. 表现性攻击行为
B. 无意性攻击行为
C. 破坏性行为
D. 情绪失控行为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1. 一天,在自主游戏时间里,因为晚了一步,小宇想玩的积木被同伴拿走了,他立刻发起脾气来。无论老师如何安慰和劝导他,他都听不进去。老师只好暂时对小宇进行冷处理,让他自己冷静一会儿,待他情绪平复一点儿再进行引导。但小宇一直大喊大叫,在一旁玩儿的其他孩子都说 “吵死了”。平时,小宇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他不仅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砸东西。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你的观点是( )。
A. 小宇的表现主要是气质问题,不需要教师对其特别关注和干预。
B. 小宇发脾气可能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在他发脾气时将他隔离起来。
C. 小宇因情绪失控表现出一系列的挑战性行为,教师首先应搞清楚 “脾气从何而来”,再根据原因与小宇进行交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化解他的脾气。
D. 小宇的坏脾气会影响小朋友和教师的活动,应请家长带回家进行教育处理。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2. 个体为了从对他人无意的伤害或干涉他人权利的身体行为中获得乐趣而产生的行为,称为( )攻击行为。
A. 表现性
B. 无意性
C. 反应性
D. 工具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3.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关注学前儿童的 “真需求”“真体验”和“( )”。
A. 真参与
B. 真情感
C. 真投入
D. 真收获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4. 刘老师观察幼儿园实际生活后发现,大班幼儿比较容易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尽管他们的表达能力比较强,但他们对同伴的评价往往比较片面,这种评价有时甚至是主观的、错误的。例如,在画画时,有的孩子会说“你怎么都用深色来涂色,画得真难看”,这会导致正在画画的孩子不愿再动笔。有的孩子不管同伴是否无意,会说“上次他踩了我一下,我不想再和他玩儿了”。受排挤的孩子要么伤心地告诉老师,要么就会骂人或动手还击。有些孩子斤斤计较、不懂得宽容,影响了班上孩子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为此,刘老师制定的“宽容”的主题目标是:(1)宽容就是忘记别人让我不开心的事,学会原谅他;(2)宽容就是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当别人知错就改时再给他一次机会;(3)宽容就是接受别人和我“不一样”,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你认为案例中刘老师制定的主题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在分析解读品质内涵基础上制定,并符合制定主题目标的一般要求。
B. 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更像是用学前儿童理解的语言对“宽容”做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只包含了认知部分。
C. 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
D. 符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心理特点,但内容不全面。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5.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 )。
A. 幼儿教师
B. 幼儿家长
C. 社会教育机构
D. 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16. 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是( )。
A. 2岁
B. 3岁
C. 4岁
D. 5岁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三 、多选题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有( )。
A.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B. 社会的现实与发展国开一网一平台
C. 学前儿童的发展
D. 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2. 宏观系统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 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C. 社区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D. 家庭的社交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
A. 价值取向的人文性与超越性
B. 内容与目标的整合性
C. 途径的丰富性与潜隐性
D. 主体的多元性与协同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4. 强化法和惩罚法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主要体现在( )。
A. 可能会破坏学前儿童的自律性
B. 可能导致幼儿教师忽视对学前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的思考
C. 可能会影响师幼关系
D. 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5. 幼儿园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
A. 社会教育目标效果达成的内隐性
B. 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寄生性
C. 社会教育活动准备的随机性
D. 活动过程的经验依赖性与环境依赖性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6. 常规教育的常用引导策略包括( )。
A. 利用图示,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常规
B. 发出禁令性命令,约束和限制学前儿童的行为
C. 利用游戏,帮助学前儿童习得常规国开一网一平台
D. 采用象征性暗示,提醒学前儿童遵守常规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四 、案例分析题
1. 刚满4岁的小庄正在夸夸其谈地说他的英雄事迹,而周围的同伴并不认同他,并争辩说:“你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小庄与他们争执起来,而且坚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认为小庄需要更多的专门的反馈信息。他把小庄带到旁边真诚地说:“当你告诉你的朋友那些不可能的事时,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老师接着说:“如果你告诉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么以后当你告诉他们真实的事情时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了。” (1)请分析小庄说谎的可能原因; (2)请评价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关注【】,对话框内发送试题,获得答案。
关注【】,回复【试题】获取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