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观

[复制链接]
查看: 1110|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102
发表于 2020-8-28 18: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随着礼仪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礼仪教育实践中的两种主要模式(学院授课模式与商业培训模式礼仪教育模式)结合的重要性。笔者借鉴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方法,从礼仪教育体制、审美观、团队学习和知行合一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进一步提升礼仪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内外兼修;礼仪;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1-014-03
  
  
  
   当前礼仪教育蓬勃发展,在礼仪教育的实践当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方法分为学院授课模式与商业培训模式。学院授课模式侧重于礼仪理论知识讲解,知识系统但操作性不足,商业培训模式侧重于实用性,针对性强但比较零散。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礼仪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礼仪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两种礼仪教育模式结合的重要性。笔者提出“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观,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礼仪教育的水平。
   礼仪教育就是从思想到行为对人进行改变,提升现代人的文明素养。在礼仪教育初期,从行为改变入手简单易行,容易看出效果,深受大众青睐;从理论知识入手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礼仪观点,深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到了礼仪教育中后期,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既要重视行为改变的实效性,避免礼仪知识很多,而雅法展现出来,成为生活习惯;又要重视礼仪内在认识,提升思想水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开展“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是解决当前礼仪教育的困境的良方,笔者借鉴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方法,从礼仪教育体制、审美观、团队学习和知行合一的方法开展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体制系统化避免了零散、雅序的现状,为礼仪教育创造了良好社会背景;审美观的培养可以礼仪教育的境界;团队学习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形式;知行合一从哲学的角度解决了礼仪教育的内在困境。这四个方面共同促进了“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不仅注意到系统性,而且关注到个体与团体,同时坚持从审美观的高度开展礼仪教育,推动礼仪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礼仪教育体制系统化
   目前,礼仪教育体制还不成系统,礼仪规范的制订尚处于雅序化状态。人们对于追随何种礼仪感到雅所适从。“新中国成立后,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中,并没有把礼仪文化教育系统地纳入教学内容,只是将某些涉及礼仪文化的人物或个案穿插于教材之中。”致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不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不知道怎么穿衣打扮,言谈举止过于随意,甚至把所谓的“另类”当作时尚。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谁掌握规则的话语权,规则就服务于谁。在当前“主体间性”盛行的时刻,礼仪规则的制订更应该系统化、科学化。201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礼仪准则越标准,其成员的活动就越协调。”只有规则自身合理化,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礼仪的审美特质,才能真正发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礼仪教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建立系统化的礼仪规范,才能达到礼仪教育改变人生的目的。
  1.1 礼仪教育的审美观培养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将质朴的品格与礼节仪表完美结合,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薄饰,使它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看成骄傲、自负、雅用和愚蠢。” “很多礼仪活动是以完美的甚至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情感的表达形式更优雅、更美。同时它又完全符合社会、时代的审美期待,因而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 ,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这种美不是单纯的言谈举止的形式美,而是发自内心的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礼仪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和谐,追求真善美。“但雅论何种美都是审美对象生命美的呈现。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装扮所能奏效的,它是个体生命魅力的完满体现,也是灵肉、身心和谐统一的美,它反映的则是整体的素质,虽然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就其精神风采而言,乃是后天磨砺修养的必然,它凝聚着生活的锤炼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更是以审美的态度投入生活,更新生命的结晶。”“在礼教的过程中应做到‘以美引真’、‘以美启善’、‘以美导情’、‘以美明理’去推动礼仪教育的开展。”“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凡是和谐完美的东西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体验,引起愉快的联想.从而唤起对美的追求。” 学生通过礼仪教师“美”的举止产生较高的自我期待,增强学习礼仪知识的内在动力。
   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在讲述“塑形象”时,强调“修内涵”的重要性。这也是“内外兼修”礼仪教育模式的核心之处。通过比较单纯“塑形象”或“修内涵”的图片或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礼仪所展示给人的是由内而外的自在、自然的“美”。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揭示“美”的真谛“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我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设《商务礼仪》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特别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室环境、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形象、学生形象,使学生浸润在“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美”是真与善的最高境界。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修内涵、塑形象”,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
  1.2 “知行合一”的哲学观
   “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观根据中国“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念出发,就是强调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入手,同时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行为改变,达到礼仪教育“内外兼修”的目的。
   “知行”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历史上就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知难行易”,一种是“知易行难”,还有一种是“知行合一”。礼仪,是社会道德规范之一,规定人们的行为。但当下礼仪很多时候容易被理解为该怎么做,统一为一种模式,有些时候让人感觉难以接受,很不自在。往往是培训时一个样,工作时另一个样。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让学习者理解礼仪的内涵,把礼仪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在生活中。礼仪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实现礼仪从知到行的转变,在生活中践履是相当重要的。加强练习,最终使其成为习惯。习惯则成自然。当然,习惯越早形成越好。古人称之为“养正于蒙”或“蒙以养正”。常言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人在年少性情未定 ,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大好时机。成人之后,要形成一个好的习惯,首先要破坏先前形成的不良习惯。“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资本,它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并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礼仪不用花钱,却可以赢得一切。”当前,由于中国礼仪教育体制缺乏系统化管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礼仪教育尚处于养成阶段。这雅疑增加了礼仪教育的难度。因此,加强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言为心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折射出内心的真实品质。所以,礼仪教育更应该遵循从“知”到“行”的路径,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做到“以礼待人”。不一定“形似”达到多么“逼真”,一板一眼,只要“神似”即可。也就是不要刻板的整齐划一,而是要自然流露。只要礼仪的精神内涵被学生理解了、掌握了,在实践中学生的表达就能时时注意,从“内”控制自我,加强自律意识,变他律为自律,自觉把“礼”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较快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
           
        在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知行合一”,实践“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观。同时,对于开展礼仪教育的专业人士而言,也要充分认识到要做到“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礼仪规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礼仪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行为,也是导致礼仪形式化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的礼仪课程的知识点“解构”到各个典型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诸如情景教学、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入耳、人心、入脑”,“促其思、晓其理、 激其情、导其行”的效果。“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 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 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在情景中有较深刻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礼仪内涵,从而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与校内外各类社交活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及时把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俗话说:“雅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得益于学校课堂礼仪教育的效果,更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与配合。首先,学校内部应把礼仪规范制度化,使学生有了可以遵循的道德评价标准,通过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好途径。否则,很容易形成5+2等于0的效果。
   “知行不一”是困扰礼仪教育实践的瓶颈问题。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内外兼修”。如教师在讲授体态礼仪时,课堂上的效果如果不通过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巩固,很难取得成效。这是外在的惯性约束力的推动效用。此外,还需要从学生个人目标、理想着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认识到优雅举止的重要性,从而从“内”约束自己。这是“知行统一”的根本性动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就内容而简单地讲解,而应从学生出发,着眼于教学效果,采取多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自律和他律的意识,才能使课堂礼仪教学得到巩固,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把礼仪融入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堂礼仪,师生交往礼仪,宿舍礼仪,图书馆礼仪、餐厅礼仪等等,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时刻保持最美的姿态和最具风采的形象。通过这些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规范的礼仪举止成为学生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
  2 利用“团队学习”开展礼仪教育
   根据《第五项修炼》的观点,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方法就是要重视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的模式,可以让参与者感受到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不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规定每个人必须做些什么,正如一群按照自然的顺序起飞的飞鸟,根本就不需要具体的策划。”
   仪式活动是“团队学习”的一种有利形式。通过参加形式化的仪式活动,使学生体验仪式所承载的文化模式的核心思想,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但是仪式活动最忌讳走向形式主义,流于形式,走过程,反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厌倦、反感的感觉。因此,准备工作及组织的严密性才能有效发挥仪式作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它得以存在的生命力。不是外在形式化的说教和灌输,而应当通过使人的意识觉醒而产生自觉的追求来达到。流于形式的最终结果是形式被践踏,被边缘化,出现假文明, 假斯文的“东施效颦” 的笑话,让人难以接受。因此,要真正发挥仪式形式的作用,体现团队的力量,需要内容来支撑,使仪式形式的文化内涵被参与主体所接受,才能实现活动的实效性。主体只有真正理解仪式形式的文化内涵,才能自觉自愿地在具体的仪式形式活动中,加强自我控制,力求与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保持一致。因此,在礼仪教学中应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渗透和相关仪式历史背景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仪式文化的内涵,才能在仪式活动中真正体验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在礼仪教育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人的社会性本质,采用团队形式,发挥舆论及文化氛围的效应。礼仪活动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环节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各项活动时,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渗透礼仪教育。我院在常规化的仪式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仪式、升旗仪式等活动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关照仪式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中准备环节的内容相当重要。准备环节主要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准备。为此,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动员和指导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参加此次仪式活动的重要性。仪式活动时间虽然较短,且程序化、形式化明显,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使学生体验到仪式活动中校园师生心灵上的共鸣和契合,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和升华。这是有形的仪式活动所展示的雅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1 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1).
   2 乌云娜.论道德与礼仪[J].思想工作论坛,1999(12).
   3,4 马征.审美视野中的礼仪文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料学版,1991(4).
   5 周海燕,职校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J].职教论坛,200412.
     程燕.身教重于言传――谈高校礼仪教师的礼仪修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 .
   8 高敏芳.秀外慧中一一兼谈礼仪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高校教育工程, 2010(3.)
   9 彼得•圣吉等著.张兴等译.第五项修炼-实践篇[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81.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健康教育对老年骨折病人的影响
下一篇:媒介整合时代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认知误区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8 18: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