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理念实用的视角――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查看: 1399|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450
发表于 2020-8-24 0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认知理论的指导。本文结合“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的研制工作,分别从“投射与关联”、“参数与提取”、“聚合与离散”、“结构与列表”、“问句驱动,镜像模拟”、“学术三问,洋葱剥离”六个层面上,阐述了广义的认知理念对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的指导意义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认知理论;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写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95(2011)0 ―0041―0005
  现代外语教学的理念,如果从英国的“伦敦学院派”算起(Howatt,1984),不过百年的历史。过去的一百年里,因受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影响,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必有一本专著问世,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语言教学领域中范式的交替(para―digm shifts)、方法的创新(methodology innovations)、课程的变革(curriculum reforms)。
  人类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省力”原则的支配。外语教学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改良、内容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受这一原则的制约。究其原因,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
  (1)外语学习,是一种“技艺传授”(apprentice―ship)的过程,要有理念与方法的引导,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改变自我的动因。
  (2)外语学习,是一种“费时费力”的技能训练,要有实践性的环节,才能有所进步――这需要省力原则的支撑。
  20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10年,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大学英语“实效性”的问题仍然存在。面对这些新变换、老问题,有必要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资源平台与教学软件的研发,阐述认知理念对于教学资源建设与数字化写作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联袂,提供一种应用型的发展路线,达到降低英语写作教学成本,促进外语教学整体改革的目的(杨永林,2011a)。
  1、问题聚焦
  语言测试与反馈评价方面的最新研究表明,自动测评系统(automated scoring and feedback systems)的研发,不能单靠电脑程序员的“闭门造车”,而是要通过二语习得、语言测试、计算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才能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化应用阶段,使得研究者在充分了解目前概况的基础上,有可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语言测试和语言学习提供更好的评价工具与反馈信息(xi,2010)。语言技术方面的这一新变化,对于语言技能的训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不妨从“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最难培养的写作技能说起。英语写作,从自然学习的理论来看(Lave&Wenger,1999),首先表现为一种“技艺传授”。技艺的学习,往往先从理念的学习开始,然后再有创新的实践。今天,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为理念学习与创新写作提供了“技术精巧”的路线,如何在真实的写作教学环节中实现这种技术的支持,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思考与不断探索的基本问题之一。
  
  古今中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都是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撑。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内容丰富的图书资料、知识渊博的大师团队、不拘一格的教学风范、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便捷通畅的交流渠道,构成了传统意义上优质教学资源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数字化产品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种教育体系、一种教学理念、一个教学机构、一个教学团队、一种学习模式的重要参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丝毫不亚于对于地球上其他实体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在提供雅限可能的教学机会的同时,可以极大地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对于面临“公平性”质疑的现行教育体制和经受“实效性”挑战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特别的战略性意义。还是从五项语言技能中最难的培养的写作技能说起。英语写作,历来是“费时费力,兴趣索然”的痛苦过程。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纸质的教学资源,很难满足伴随着动漫、网游、手机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另一方面,海量优质资源的建设,为多元化教学、团队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演绎平台,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沛的能量与活力。
  清华大学“体验英语写作”教学团队10年的探索经验表明,有了“技术精巧”与“海量资源”这两个方面的支撑,原本“费时费力,兴趣索然”的英语写作,有可能成为一种“省时省力,兴趣昂然”的愉悦过程;原本“单一平面,缺少变化”的教学素材,有可能成为一种“动态跟进,及时共享”的优质资源。不过,这些积极的变化,既不是靠简单朴素的工作热情就能产生的,也不是靠单枪匹马的个体行为所能造就的。“技术精巧”的研发,离不开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海量资源”的建设,少不了语言教师的积极参与。这种理论指导与积极参与,不是一种天然自成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需要探索实践的发展过程。我们愿意结合这方面的经验体会,针对写作教学的问题,从广义的认知理论层面人手,通过“投射与关联”、“参数与提取”、“聚合与离散”、“结构与列表”、“问句驱动,镜像模拟”、“学术三问,洋葱剥离”六种技术路线的讨论,探讨信息技术与海量资源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投射与关联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是,教学班级大,作业批改多。面临大班教学的压力与机械性训练的要求,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各类自动评分软件应运而生(Enright&Quinlan,2010;Weigle,2010)。自动评分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技术难点是:如何在海量作文的自动评分中,判定是否“跑题”、确定“跑题”程度?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段话,说明“关键词投射”同文章主题的关系,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写文章为什么要关键词?关键词就是特征的变量,看几个关键词,就知道这篇文章要讲什么问题。非常好的诗,几乎可说是关键词的“集”,是keywords set。“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关键词。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同样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杨叔子,2004:2―3)
  我们开发了“写作多元评分软件”(杨永林、李鸣,2011),就是建立在分析文章主题与关键词之间关系这种认知基础之上的。这个软件采用了“初始评分”、“结构评分”、“主题评分”、“综合评分”这样一种四级            评定的方式,以便对一篇英语作文有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评定。在评分软件的研制中,我们通过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关键词投射”与“主题关联度”(proiect.ing and correlating)的确定与匹配,不但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作文是否跑题的问题,同时也为“靶向性”语言技能教学(target-oriented language teaching)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技术的支撑,有助于避免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过度使用“回避策略”(avoidance strategy),鼓励写作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尝试不同语言表达,提高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表现力。
  
  3、参数与提取
  “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es)理论(Krash―en,1985),主要解决语言教学中“有效信息输入量”(i+l hypothesis)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数字化时代,“技术精巧”为语言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十分方便地确定“i+1”公式中“1”作为语言输入难度变量的具体数值。英语写作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悖论是:教师反馈少,学生写不好;教师反馈多,费力不讨好。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开发了“写作评语生成软件”(杨永林、丁韬,2011),比较有效地缓和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评语软件的设计中,采用前台“参数设定”(parameter setting)、后台“语句匹配”(sentencematching)的信息处理手段,实现了评语的自动生成。这个软件首先在提供“有效信息输入”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教师只需选定评价参数,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评语。这个软件同时还具备了根据学习者水平选择评语形式的功能: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使用“序号式”的评语;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选择“文本式”的评语。
  
  4、离散与聚合
  词语的“聚合度”是指,一个概念词语(a conceptu-al word)在同一段落、相邻段落,甚至全文中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聚合现象。词语的“离散度”是指,一个概念词语,首次出现之后,相隔几段,甚至在结尾处才复现所形成的离散现象。从信息角度而言,词语的聚合与离散的控制,可以调整主要信息在文章中的分布情况;从文体层面来说,通过同义词替换(substitution)、句子改写(paraphrasing)的方式,可以避免词语的过度聚合与离散现象的发生。对于写作学习者而言,要想通过信息与文体的调控,实现作文的自我评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数字化时代,通过视觉化的分析方法(visuali.zing analysis)可以方便地实现文本信息的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从而达到降低文本分析的门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自我评估的多重教学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的研制过程中,通过“聚合”与“离散”概念的引入,实现了作文的视觉化分析功能。有了这项功能,学习者借助于视觉化的感受,通过特定词语在不同段落中的“聚合度”与“离散度”表现,了解作文中语义信息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对于文体变化的敏感性,有效避免信息紊乱、语句重复的问题。有了“技术精巧”的支撑,作文的信息分析不再需要专门化的训练,语言的文体分析也不再是文体学家的专利,而是像一本英语词典那样,成为语言学习者随时可以诉求的学习辅助工具,达到提高写作者的文体意识、写出多彩作文的教学目的。
  5、结构与列表
  网络信息的浏览,一般都是通过超链接形式完成的,因而缺少结构性的信息管理手段。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进行海量信息处理之时,由于界面切换跳转的原因,往往产生目标信息的“离散性”(information ir.relevancy)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最后的浏览节点,同最初的查询起点,随着超链接次数的增加,两者渐行渐远,导致了我们在海量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逐渐迷离了方向。这种现象虽然是网络界面设计基本规范的表现,但是对于海量信息的动态管理却容易形成结构上的障碍。
  
  针对网络信息浏览中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我们在“体验英语写作资源平台”的研发过程中(杨永林,201la),采用了“左结构,右列表;资源跟着列表走”的资源管理逻辑,通过资源导航的结构化,提高了信息查询与使用的靶向性效率。系统左端的树形结构,就像纸质教材中的目录一样,承载着结构层面的管理信息。点击树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点,右端的列表中就会呈现出同这一节点有关的分类资源信息,如课件、范文、作业、练习、测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只需双击列表资源中的任意一条,屏幕下方的浏览器中即可显示出这一条资源的完整信息,十分方便地进行课件浏览、范文欣赏、作业完成、语法练习及语法自测等。
   、问句驱动,镜像模拟
  摘要文本,从认知层面来讲,一般由1个要素组成:①主题内容;②不同之处;③研究目的;④内容安排;⑤结论发现;⑥存在问题;⑦关键词语。从结构上来看,学术摘要又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凝固文本”(frozen text)。英语写作教学中,特别是在高级英语写作训练阶段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写作者虽然掌握了英语学术论文的一般写法,但是仍然雅法为自己的科研论文写出一篇体例合度、结构合理、语言正确的英文摘要来。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原来2.0版本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版的“易觅一英汉双语论文摘要自动生成软件”(杨永林,2011b)。这个软件采用了“问句驱动”(a  uestion-driven model)和“镜像模拟”(a mirror-imagesimulating model)的技术路线,解决了学术英语写作中话语模式选择、篇章结构安排、语法句式处理、语言表达、关键词选择、同义词替换的问题,使得一篇英文摘要的写作,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的条件下,只需15~20分钟即可完成,降低了学术英语写作的门槛,避免了常见的语言错误,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1、学术三问,洋葱剥离
  一篇科学论文,在宏观结构层面上,表现为“文前图5“易觅一英汉双语论文摘要自动生成软件”:同义词替换文本”、“正文文本”和“文后文本”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像洋葱那样剥离开来,形成层数不等的若干“微型文本”(mini texts)。依据这一结构特性,结合学术英语写作的难点,我们研制了“易得一论文设计与学术写作专家系统”(杨永林,2011c)。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洋葱剥离”与“学术三问”理论的引入,实现了论文写作的计算机化。
  (1)首先,引入了“洋葱剥离”(onion peeling)的认知理念,通过微型文本的切分,实现了学术论文的“解构”。
  (2)其次,引入了“学术三问”(what-为何,why-何谓,how-如何)的认识论理念(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通过“前台提问一后台响应”的消息机制,解决了人机对话(human-machine interface,简称HMI)过程中的信息接口问题。
  8、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致的。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也是一致的。人类语言的不同,是由于语言的规约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言语群体有着不尽相同的语法结构(Harris&Taylor,1991)。清华大学“体验英语写作”教学团队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哲学层面的认知理念,对于“技术精巧”的研制和“海量资源”的建设来说,具有三个方面的普遍意义:
  (1)首先,这一观点为人类认知与语言共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哲学层面的解释。
  (2)其次,这一观点为语言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广义的交流对话接口。
  (3)再次,这一观点有助于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工作与教育技术的研发,解决学生“动力不足,兴趣索然”的问题,缓解教师“重复劳动,费时费力”的现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语言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发展:一个国际视角的考察
下一篇:对我国大学生思辨倾向量具信度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4 07: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7

帖子

54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56
发表于 2022-3-13 1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