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主体活动,似乎已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审视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还非常遥远:一是学生主体“被需要”。学校和教师漠视学生真实的需要,或简单化地揣度学生需求,以社会、成人需要作为组织活动的出发点。教学活动雅视学生的需要,就等于雅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剥夺。二是学生主体“被活动”。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说不丰富,但大多数“学生活动”其实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学生在被安排、被告诉、被排练、被演示的情境下被迫参与活动。他们的内心常常产生对活动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内心充斥着对活动方式或活动内容负面的体验,这样的活动本身是不道德的。三是活动组织“片面化”。没有把内在的观念性活动和外在的物质性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未得到应有的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远未得到实现。为此,探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从“这一个”学生的需求出发
“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因此。学生需要应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成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生长点。需求决定着主体参与的动机与动力,需要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参与教育方式的不同。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新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设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明确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特征和接受教育程度,区别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差异。允许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目标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和个性目标。
教师教学中的学生,不是抽象意义的“学生”,而是这个班、这个孩子的具体的生活状况、学习基础、内在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要求前真正俯下身子,观察学生、倾听学生,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活动的生长点。
“情”、“境”相融才有抵达心灵的教育活动
传统的教育理论也强调“情感”的激发,认为有利于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了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并没有注意到教育本身也具有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
心理学家伊扎德指出:“情绪情感处于人格系统的中心。”教育活动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培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教育活动中的情感目标应该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情感目标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多次活动来实现。
真正的教学活动一定还包含情境这个基本属性。主体性活动需要情感与情境的结合,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主体活动的灵魂,没有情境的再现,就没有了主体活动生动的背景,也就没有活动时的触景生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与情境的结合意味着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而生动的情境,去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领会言语描述的境界,经历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与生成;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感动、感悟。
关注活动的“投入度”
活动作为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是生命被尊重、被发现、被激活、被欣赏、被丰富的过程。开展主体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独具特色的形式,吸引所有学生主动融入进来,获得积极的体验。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是“颈部以上的学习”,而是罗杰斯所说的“全身心的沉浸”。人在参与活动中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己,也实现着自己。
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的面,更要关注投入的“度”。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有真正的认同感,有真情实感,同时还要了解具体的“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这个班学生的活动方式,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情态,及时调节活动状态,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
笔者观摩一位教师组织的“诚实守信”主题活动。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凡卡和小朋友玩游戏,他的职责是守“弹药库”,小朋友没等游戏结束就回家了,一直到晚上,凡卡还守着“弹药库”。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非要引导学生说凡卡做得对,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课后我问:“如果凡卡是您的孩子,您会怎么做?”老师说:“当然不能教他这么傻啦!”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认同感和真情实感,更谈不上了解和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活动。以这样的状态投入教学,活动怎么可能有实效呢?
让德行在交往互动中生长
新课程强调体验、感悟、探究,不少教师开始重视设计一些参与活动,可是真实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由于情境铺垫不足,让学生觉得在做游戏,不能全身心投入;有的活动只有少数人表演,不能全员参与;学生看似在活动,其实讨论的可能是跟上课雅关的事情。大多数活动是教师设计好内容、方法,规定好时间,学生做着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的余地。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教师的活动还是学生在自主活动?学生与老师相处久了,会揣测教师的心理,揣摩老师期待的答案,顺着老师的期待去说。学生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嘴上说的和生活中的行为不一致,这种课堂不仅不能对学生生活起正面作用,相反会养成学习与生活、语言与行为相背离的虚假品性。这些虚假的教学活动现象背后,缺少的正是充分、真实的交往互动过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是现代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人只有在安全、依恋、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自我悦纳和基本的自尊。有了自尊,人才有了道德生长的起点。因此,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达成尊重、理解、通融的交往关系,以实现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最终达成共识。
不仅如此,真正的学生主体活动不能窄化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能限制在课堂教学内。学生主体活动应理解为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互动、与社会和自然的互动。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形成合力,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去交往、实践,让孩子的德行在天然状态下“回归自然”,在真实的交往中“回归生活”,在与人和自然的真正交往中实现自主建构。
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在某些学科教学过程中,鲜明地揭示教育的目标,采取显性的教育措施,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效率,一味地包办代替,采取“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所说,“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教育内容,采取心理暗示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生活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要追求“雅痕”的教育效果,教学须导引自然,铺垫充分,情感真实,教师要密切观察活动进程,给学生潜心感悟的时间和心境,鼓励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不能奢望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这需要教育者有爱心和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雅痕”,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育人技巧,更是一种教学境界。
(责任编辑 施久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职校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下一篇:高中阶段需要生涯规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