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复制链接]
查看: 696|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28
发表于 2020-8-17 13: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对种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使教与学有机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1-05 8(2011)35-0124-03
  
  《种子生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种子检验、种子加工贮藏和种子生产的基础。本课程主要涉及种子形态构造、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形成发育、种子休眠、种子萌发、种子活力和种子寿命等种子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种子学科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趋势及种子工程的主要内容。掌握主要植物种子形态构造、种子化学成分的积累规律、种子形成发育和成熟及其调控、种子休眠与调控、种子萌发的过程与提高种子萌发的措施、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因素及提高种子活力的途径等内容。自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4年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种子生物学一直作为专业的先导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为了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专业认识,本课程的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重任。所以,本课程组教师一直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等问进行着探索。笔者结合几年来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具体实践,对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一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国内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申报建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于当年开始招生,成为我国第一个培养种子学人才的本科专业),[1]相关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种子生物学教材主要有胡晋主编的《种子生物学》(200 ),高荣岐等主编的《种子生物学》(2009)和宋松泉等主编的《种子生物学》(2008),三部教材各具特色,前两部主要针对本科教学编写,后一部则主要用于研究生教学。
  在先期(200 年前)没有统编教材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参考颜启传主编的《种子学》(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和高荣岐主编的《种子生物学》(200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写教案;后期的教学则以胡晋主编的《种子生物学》为蓝本,综合其它两部《种子生物学》教材,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胡晋主编的《种子生物学》定为教学用书,并对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增删,如删除了教材的第九章(种子加工处理生物学基础)和第九章(种子贮藏生物学基础),将其放入种子加工贮藏课程中讲授,增加了“种子生态”一章;另外对部分章节的内容也进行了增删,如在“种子形成发育和成熟”一章增加了“胚挽救”内容,“种子萌发”一章中增加了“种子播前处理”一节,“顽拗型种子生物学”一章删掉了“顽拗型种子的贮藏特性和方法”部分内容;并对部分章节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如“种子化学成分”一章将“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一节调至本章的最后一节讲授等。
  根据此前设定的种子专业岗位群,[2]在实验课内容的调整方面,主要以种子科学的基础实验内容为主,重点做“种子形态构造观察”,“种子种可溶性糖、淀粉及其组分的测定”、“种子形成发育过程观察”、“萌发种子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及“种子休眠特性及解除”等实验,将“种子活力、生活力的测定”、“种子水分测定”及“种子发芽试验”等内容纳入独立开设的种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中。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种子生物学课程总学时为4 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12学时)、2.5学分,课程教学内容显得更系统、全面,并且避免了与其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具体教学内容见下表:
  
  二、提高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种子生物学课程中的“种子的形态构造”、“种子的形成发育”、“种子萌发”及“种子的传播”等涉及到感知认识方面内容,所以单靠传统的板书教学,学生很难获得对这些内容的最直观的感知认识。鉴此,我们研制了带有许多高清晰图片、视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的资助下,建立了种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外文辅助学习资料、模拟试题等内容挂到网页上,供学生课余预习和复习,并开辟了师生互动栏目,课程组教师定期在网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种子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检验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技术,为种子工程提供新技术。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探索,我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就涉及到了种子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所以开始各章内容教学之前,先从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种子常识开始,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给予适当的启发,使学生能联想到更深方面的专业内容。如讲“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一章之前,可以先问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作物的种子?这些种子是什么形状和颜色?这些种子有多大?从种子表面可以看到什么东西(提示:如茸毛、稃壳、种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种子内部又能看到什么?怎样将自己所熟悉的这些种子区分开来?然后引出本章要讲授“种子的外部性状”、“种子基本构造”以及“种子的分类”等内容。这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听讲,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往往与种子方面的知识有关,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出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教师集中组织解答和讨论。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记忆,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收集、归纳资料,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种子的重要性中时讲到“种子是绿色革命的主体”时,可以提出有关绿色革命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下次上课时进行课堂讨论。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仅查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相关内容,当被问到第二、三次绿色革命及“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这些问题时,多数学生摇头,说明他们调查、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讨论,学生得知绿色革命这个主题应该从其原因、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解。再如在讲到“种子播前处理”时,当提出种子播种后为什么会出现“戴帽”出土现象?下次课堂讨论时,多数学生就能从种子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解决措施。事实说明,通过问题讨论式教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经过积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知识融会贯通。
  3.参与合作式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的效果往往较差。[3]采取的参与合作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的做法是:将一部分难度相对较小的内容(如种子萌发过程、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等)和一些研究进展较快的内容(如种子引发、植物人工种子等)让学生讲。学生先自由组合分组(4人左右一组),然后选定内容,接着进行分工、查阅资料、写教案、制作课件等准备工作(学生自己分工,1个月左右时间),在课程教学任务过半或即将结束时,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对所选内容进行讲授,任课教师和班干部任评委给各小组打分,最后教师作点评。另外一种参与合作式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参与到一个实验项目的预备实验中,让学生参与从试剂配制、材料和仪器准备、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等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即教师准备好所有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问题一概不知。通过参与合作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总结、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完善考核办法,科学评价学生
  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成绩,但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靠考前的死记硬背获得高分,所以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为此,我院在在种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二年的初步改革与探索,具体考核由综合考核分闭卷考试(10%)、实验和平时表现(15%)、小论文(15%)三部分组成。理论闭卷考试在期末进行,在试卷内容方面适当缩小简答等死记硬背题型的分值,增加填空、选择、判断等小知识点的考核;小论文考前一个月布置,给定3~4个主题(如谈谈多种子生物学课程的认识、种子工程、植物人工种子、种子引发等),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实验和平时成绩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并结合平时课堂表现进行评分。事先制定考核标准,并公布于学生。教师评分要求公平、公正、合理。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后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而且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
  经过教改后的种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基本扭转了我院该专业学生对专业课不感兴趣的局面,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意识普遍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综合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有了较高的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基本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与学新关系,使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种子生物学被遴选为了我院的一门重点建设课程,也成为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种业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增加新内容,使本课程保持一种新鲜的活力,力争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12).
  [2]舒英杰等.种子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
  [3]李梅.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4]董炳友等.《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洋溢和谐美和活力的语文课
下一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7 1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