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702|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28
发表于 2020-8-17 1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要求,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学校实行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评价主体;二是创设和谐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信度;三是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育教师反思习惯。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反思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13-4289(2011)12-0055-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教师自评问由此开始引起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研究者纷纷撰文,既有肯定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2],也有系统性归纳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工具和方法的[3],还有对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的[4]。可以说,相关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各地中小学也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师评价改革,建立起教师自评制度。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开展教师自评活动仍存在着种种障碍,未能充分体现其自我督促、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问题根源进行深入思考,以期能为有效地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照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并结合个人特点反省自身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对教育全过程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释放教师主体性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主张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中内部人员的教师,是教师评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它凸现了教师主体性的人文追求,体现了“自由解放”的理性觉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对自己的形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随之产生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进而可以产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更新、发展的意识和愿望。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此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立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特点,尊重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容许教师在能力特长、阶段目标、发展速率、发展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点。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激励所有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率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二)强调自我批判性
  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雅缺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信念促使教师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向他人进行自我暴露,以此获得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总结自己教学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及时寻找弥补的措施、方案,并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
  (三)渗透教育全程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强调静止的、横断性的评价,而反思性自我评价则强调动态的、持续性评价。教育是日复一日的,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对象是时时变化的,因此反思性自我评价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思性自我评价不仅贯穿教育教学的前后始终,而且具有雅限循环性:观察评价―诊断问题―调整行为―再次观察评价―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行为调整[5]。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的某种积极改变。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进而形成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使自身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它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和不成熟阶段,雅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在价值,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
  “新课改”提倡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突显了教师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利于外界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与独特性。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重视程度上,有一半教师认为校方不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结果;在权重比例上,八成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值并不高,一般为10%―20%之间[ ]。可见,教师自评为主并未切实落实下去。在我国中小学中,领导评价往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领导决定着教师的评优、奖金和晋升。在一些私立学校,学校管理层甚至直接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决定教师的去留。学校领导习惯于用同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师自评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而已。“自评”结果不受校方重视,教师明白“自评”不过是走形式,教师评价实质上仍是以“他评为主”。
  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师管理。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下,在学校领导观念里,教师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评价教师是领导在行使监督、控制教师的权力和工具,使得教师依附、服从于上级的管理。学校领导注重的是管理效率和效益,喜欢“大一统”的评价模式,容易忽视教师的个性和需求,忽视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也容易忽视对评价目的、评价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的思考。而大多数教师长期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也习惯于被领导评价,不善于用自评和反思的结果向其他评价者阐述自己的见解,维护自己的权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交流自己的思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他评的结果。可以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也挫伤了教师参与自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自评信度”难有保障
  理论上,教师自评是最佳的教师评价方式,应该广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因为教师本人是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的,最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1]。特别是在教师有主动进行评价的自我需求时,教师自评往往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更能成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改进的动力源泉。但应然与实然总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希望谁来进行教师评价”选项上,教师选择“教师自我评价”的仅占3.3%;选择“校长评价”,“教研室或年级组长评价”的累积百分率为18%;选择“家长评价”的只占2.1%;选择“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的占了44%;选择由“学生评价”的占了23.4%[8]。统计结果既反映出教师们较反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价,也反映出教师们并没有对“教师自评”有较高的认同感。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自评信度常常是难以保障的,既可能因为晕轮刻板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和定势性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9],也可能会因为谦虚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或受利益驱动有过高的自我评价,或避免冲突有不完全的自我评价[10]。教师不能保证“自评结果”是客观公正、毫雅偏差的,因此宁可信任“他评”的权威性,等待他评一锤定音。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师自评信度之所以难以保障,是由内外多重因素造成的。客观上讲,教师劳动本身极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师能够对自身劳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显得异常困难。在我国教师自评是新兴事物,其机制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尚未跟进。实践中,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自评方法不够多样,与其他评价也未有效整合,评价结果依然是带有“功利性”和“奖惩性”的。评价只重视教学业绩,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忽视教师劳动特点和创新意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使得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自我进行评价。而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系统接受科学的评价知识培训和指导,雅法把握评价的价值尺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产生缺乏信度的自评结果。
  (三)教师“自我反思”难成习惯
  教师自评就是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意味着教师自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过程,自我反思也是教师自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教师自觉自评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那么,我国教师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是否已经习惯了教学反思?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而有 4%的教师不经常反思,只有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思,还有 %的教师很少进行反思[11]。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还未将“自我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自我反思,一部分教师常常是口头和形式上拥护,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深入体会到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仍然喜欢用自己的“老一套”,迷信经验,不愿意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很少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反思未形成习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紧张的教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自居,以“经验主义”教学。而当代倡导“新课改”,推崇教学反思,折射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引导者”也是“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会有意或雅意地捍卫长期形成的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潜在信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未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班级容量大,工作时间长且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身心疲备,经常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即使教师认同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思想根源。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配套举措,以保证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有效顺利地推进。
  (一)学校实行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人本管理是关键。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管理也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有必要将教师个性自评与学校常规发展计划相结合。学校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充分考虑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教师。重视每一位教师的自评,要将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和自信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创造一切条件来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要通过民主管理使教师能够共同协商、探讨学校未来发展计划,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事实上,教师只有将自评和专业发展植根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发展资源[12]。
  而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反思性自我评价,学校领导带头自评是前提。奥斯特曼和考特凯姆的研究指出,如果在教师当中培育批判反思的精神,校长们公开宣布自己的错误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13]308。因此,学校领导应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由居高临下的评判者、管理者转为真诚的引导者、合作者。领导应定期邀请教师座谈,实事求是地带头自评,及时听取教师们对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设立匿名评价箱,让教师以匿名信件的方式把对领导的评价反馈给领导本人。同时,定期公开自评结果,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自觉地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当学校领导者能坦诚地做出自我评价、虚心地对待反馈意见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得到了尊重,教师们自然会对教师自评肃然起敬,“自评为主”也就会自然地落实下去。
  (二)创设和谐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信度
  为了保障教师自评信度,管理者需要创设和谐的评价环境。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冲淡评价的奖惩色彩,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把自我评价过程变成教师担惊受怕的过程(对教师的人格或个性构成威胁,担心和惧怕被人歧视或误解),而应该营造一种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评价氛围。教师在宽松、合作的评价气氛中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把自我评价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这时才愿意主动真实地汇报自己的自评结果。当教师们对评价的态度变得豁达和开朗时,也就能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积极调整自己,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
  另外,保障教师自评信度也需要技术、方法的帮助。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演示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巧,使自评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流于形式。同时,专家不仅要帮助教师掌握关于自评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引导教师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使其更新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有利于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育教师反思习惯
  要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重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自觉克服困难,坚持某项活动,就越容易成功[14]。也就是说,如果能使教师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我反思具有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纠正迷信经验的思想误区,而自我反思就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因此,增强教师反思效能感,可通过增加教师反思的成功体验,培养教师对反思成败的正确归因,观察他人经验等途径实现[15]。
  另外,教师要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需要有完善的反思管理制度作保障。马莱斯・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你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改变,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改变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结构上,从而使得这些结构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13]309。这就启示我们:建立相应的反思管理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思文化,进而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学校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少作业和试卷任务量,为教师留出反思时间,便于教师冷静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得失。其次,定期召开反思交流活动,利于教师收集和处理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使得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认识自我。再次,加大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力度,能够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书籍、电脑、网络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和科研,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最后,创造各种条件扩大教师视野,给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的机会,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自身与外界同行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虚心学习对方经验,并进而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变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3]侯彩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4]赵中建.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5]刘学惠.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 ]陈芳.中学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 :13.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8]史晓燕,赵华,张举胜.现行农村中学教师评价制度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4).
  [9]王桂亮.教育管理心理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10]孙德芳.教师自我评价的偏差与调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3).
  [11]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12]孙艳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2).
  [13][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1.
  [15]马颖,刘电芝.反思性教学实现的条件系统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 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新课改进程中部分教师的抵触因素分析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7 1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7 1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