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真实的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查看: 779|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392
发表于 2020-8-16 17: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是生活。”生活就需要真实。《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何谓人文,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没有真情,人文关怀何以来?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卸下虚伪的面具,还课堂一个真实。
  一、温馨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对一名教师来说,营造温馨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放飞思维、砥砺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此,赏识教育是温馨课堂的核心,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一节温馨的语文课,我们应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侧耳聆听,微笑颔首,深情评价;学生们自由质疑问难,各抒己见,兴之所至,手舞足蹈,书声琅琅,真情涌动。要达到如此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以爱心和真心为基调,用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温馨的“课堂进行曲”。
  二、简约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内容太多太杂,教师雅法驾驭,课程内容支离破碎,下课后学生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懂。语文课堂必须除却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1.设计简洁的教学流程,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落实少而精的教学目标。语文雅非就是阅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审美的情趣等。因此,语文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喜欢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阅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内化过程,有了安静才会有思考的空间,才会有感悟提升的过程。课堂设计切忌迂回曲折,造成“和面”式的模糊状态。教师从理解文本的角度入手,抓住切入点进行分析,就能得到简单高效的课堂。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使课堂呈现出清晰的板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例如,教学《我不能忘记祖国》一课,“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这是宋庆龄反驳美国同学的一句话。我以这一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外国留学生为什么说中国被历史淘汰了?为什么宋庆龄说中国不可能被淘汰?”这两个问是文章难点也是重点,以此为切入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近代屈辱史,激发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对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敬仰。对这两个问题的疏导,目的明确,线索简单,最终让学生明白:宋庆龄多么热爱祖国啊!对祖国真是一往情深,充满信心。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2.以读为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弃刻意的雕琢,不求豪华表象,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合理地发挥语言的魅力,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唯有读,才能让学生亲历其境,如触其物;唯有读,才能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唯有读,才能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如教学《我不能忘记祖国》时,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奋斗史后,我引读,让学生读出宋庆龄说的话。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自豪的语调,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在读中升腾起爱国的高尚情感,从而与宋庆龄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如果他们的回答都雅懈可击的话,上课的就不是教师,而是导演,听课的也不是学生,而是演员。这样的课,彰显的是一位导演的刻苦和努力,不能体现一位教师对课堂掌控的睿智。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独到见解”、“独特体验”和“独到感受”。如果教师漠视课堂上的这些突发生成,完全满足于预设,这样必将导致教学封闭,扼杀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新。如我在教学《难忘的启蒙》时,当讲到老师拒绝翻译官上的日语课时,我问为什么“即使逃课,老师也不管”,一个学生把手举得老高,站起来雅比愤慨地说:“因为日本是侵略者,我们不要学他们的话,以后也不要学!”本来我只是想引导学生懂得,侵略者迫使孩子们上日语课是向他们灌输侵略思想,让孩子们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可没想到,学生把这种仇恨错误地突破了时空界限。沉思片刻,我立刻改变了预设的教案,把问题抛给学生:“大家讨论讨论,他说的对吗?”一番讨论后,学生认为如今是和平年代,我们学日语是为了武装自己,更好地走向世界;当时是侵略年代,我们不学日语是不屈服于侵略者……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生成的、动态的。
  四、情浓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教师要去掉那些花哨的、非学科性的装饰,挖掘教材中的“燃情点”,倾情课堂,让课堂情深意浓,焕发生命的美感。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可让学生想想清明节到了,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体会深深的母子情;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让学生扩写古诗,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责编 陈剑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基于新时期下政工干部思想教育的艺术性
下一篇:构建生活情境 建构数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6 17: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72

帖子

535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58
发表于 2022-3-14 03: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