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复制链接]
查看: 492|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12
发表于 2020-8-12 11: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代表作。一提起它,许多人就会想到,期间描写了许多人与妖魔鬼怪之间的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有人惊讶它中的人物塑造之神奇,还有人感叹它中的故事情节之浪漫。而我觉得,其中,“教育”的味道尤为突出,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聊斋志异?书痴》更为典型。
  《书痴》中的主人公张生,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书生。完全只为了读书而读书,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书中写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就坚定不渝的相信书中就有。要不是作者妙笔生花,给他“变”出个“颜如玉”,他恐怕是个一辈子只会读死书的书痴。这个“颜如玉”正是后来张生的妻子。她虽是个狐妖,却对张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她虽简单的教会了张生下棋弹琴等,却把只会读死书“半个人”的张生,变成了一个“完整人”。真是功德雅量,可喜可贺呀!
  我们单单就从她教的方法上去思考: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张生“起死回生”呢?这种力量又是不是教育呢?它又与张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它是现代所谓的素质教育吗?据考证,“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其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力量足以影响了张生思想意识上的变化。
  可见,它是教育,而且对于张生来说,是极其有效的教育。从这一点上看,又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教育”应该怎样教?应该教人学什么?张生那个时代的教育,是他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工具,幸亏他的妻子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把他“还原”成了一个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完整人。也许,这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人学真”吧。陶先生不仅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且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谁需要就教谁,怎样学就怎样教。”陶先生的观点,恰好说明张生妻教育的方法是正确的。教育不只是教书本知识,而是教人学会生活,做个完整的社会人。陶先生对于这一点展述的比较明确:“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是生活力。
  它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战胜困难,解决问,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因为,自然社会里的社会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大概这种”活力“就是教育应附给人们的灵性吧。人也只有具备这种”“活力”后,才能使教育大闪光芒。可见,张生妻深懂其道:为了使张生摆脱书的困饶,就先教他下棋,教他弹琴,生活中的一切小事,都是其妻巧妙的隐而告之。这种“教”的方法也是很奇特,与陶先生教学合一的方法,不谋而合。
  可见,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拷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雅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它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的,没有地位的。陶先生认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这里,我也同意戴东原先生的说法,即“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的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我们主张陶的说法,生活即教育,这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欲,把人欲与天理打成一片。古代教育注重封建礼教“仁义德”的天理教育而忽视人欲,从而遮盖了人的性灵(生活力)的闪光,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现代教育这方面是否好一点呢?是好了,而不是一点好,而是大大的“好”(有可能向另一个极端转变)。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烧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窗。他们的人欲是满足了,可他们的德那去了呢?现在一些青年大学生,对一夜情,雅婚同居等偏爱有加。当然,其结果一部分人欲已经满足,但彼此双方的“德”呢?德还存在吗?
  在现代教育中,闪光点应该是“德”。人之所以为人,也应该讲究灵性“德”。如果说,古人在传统教育下缺乏灵性“活力”,而不看作是个“完整人”的话,那么现代人,在丢掉灵性“德”的情况下,也不是个健康完整的人。德,即品德,是指个体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是个体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可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品德低下的人肯定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心理不健康的人,也就是“教育”教出来的废人,也不是有血有肉的“完整人”。那么心理健康应包括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具体地包括:良好的生理状态,表现为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完好,状态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心理的正常,人格的完整,情绪的稳定,心理保持平衡,协调;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角色身份恰如其分及良好的自我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天涯海角也要找到Ni: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中发现Ni: 语文教学 以德为先




上一篇:探索英语作业设计的新模式
下一篇: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新动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2 1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2 1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