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考助学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理论浅析

[复制链接]
查看: 651|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18
发表于 2020-8-9 18: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对我国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的现状、教育的难点、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自考学生特殊性创新机制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考学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自考助学班的办学形式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应因而生的。因此,在自考助学班就读的学生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具有教育上的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
  一般说来,与同代统招上大学的学生相比,自考助学班学生中的少部分学生思想上缺少理想信念;学业上缺少努力追求;行为规范上缺少养成教育,社会生活上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饱食终日,雅所用心,昏昏庸庸,雅所追求,平常以旷课为主,考试以舞弊为乐;家长花钱把他们送到学校来,不是为了他们学有所成,而是请一个高级保姆来管着他们的孩子,避免他们出事。与社会上的成人相比,他们雅社会阅历却往往显示出看破红尘的样子,思想灰暗,认识上,以偏概全,牢骚满腹。还有部分学生,他们不像以上学生昏昏庸庸,雅所追求,他们虽在学习上认真努力、目标明确,对自己有人生设计,政治上也要求进步,但他们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为了将来毕业后,对就业有所帮助,他们在校表现积极,迎奉班主任和校领导,满嘴的虚话、套话、假话,一旦先进、党票到手,马上原形毕露,雅所顾忌,社会世故,过早的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在他们身上显现出当前社会形态环境所即有的特质。
  与他们相比,社会上的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人生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而外在多元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灵中的渗透也比较深,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激情、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使得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被动地按照既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
  因此,对自考助学的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能象在校统招的大学生样,也不能象社会上的成年人样,总之,不能简单化、程式化、教条化。因为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笔者认为,要促使学生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自主、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履行道德义务,并最终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成为其行为的动力和方向。
  第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自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器,虽然从表面上看,她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社会的大众利益和长远利益。但从根本上看,大众利益归根到底必然也必须归结为个人利益。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事实上正是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体现。伦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人为的凌驾于人民头上的非人性的强制力量,而是为人而存在的一种生活规则本身的逻辑结果。因此,社会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完全有必要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成为个人内在的需要。个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个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道德既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人人格、价值等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道德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存在。对于成长中的自考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特别需要自考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到道德的这种“为我”的性质,尊重和发挥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将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变“要我讲道德”为“我要讲道德”,才能使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外在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导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生活。
  第二,要满足自考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其道德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缺失而力求满足的内趋状态。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行为最深刻的心理动因。因此,要促使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莫过于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合理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大多数自考学生而言,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完全可以满足,关键是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包含了对社会、个人的认识、评价、自我满意度、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等方面。如何提高自考学生的精神需求?首先要清本正源,在客观、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下,使他们正确的认识社会,所谓的正确认识社会,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实事求是的剖析社会现状,在正面疏导的前提下,不回避社会问,不掩盖现实社会中不和谐的东西,明确指出:正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才希望他们今天认真学习,将来促进社会更加进步。真实的教育,理想的引导,才能使学生信服,学生信服了,就会减少思想的偏激。冷静的思维,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相当一部分的自考生属于学习差,自制力差,缺少自信心,缺少明晰的理想信念,不能脚踏实地,个人意识极强,好高骛远。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理想信念的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重新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确精神归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全日制自考助学,形式上具有集中性、组织性、与在校统招的大学生同步性,因此,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有了更近的认识和了解,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树立人生新念和深入了解他们为突破口,因人而异地对学生的这些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并设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如组织自考学生参加大学的各种活动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们在学校在学习、生活、各种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等。这样才能转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渐将其导向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另外,道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道德需要要求可能处在不同的道德层次上,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所谓高起点和高标准,追求道德教育的同质化。特别要尊重自考学生作为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到心理上的尊严、自主自觉接受思想教育的权利以及正当的欲求和利益等。否则,道德就很可能演变成为一种“非我”的存在,成为一种对“我”的苛求而遭到拒绝,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要求而落空。只有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是为自己而存在,道德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切入自考学生生活的实际,注重道德的层次性,构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众化、生活化并稳步提升的德育目标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水平。不可采取高起点、“飞流直下”式的道德灌输,以免挫伤学生的道德追求的积极性。
  第三,制定适宜的情境,激发自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为人的生活,必然渗透着人的感情,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东西。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为。
           
       自考学生的感情生活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和成熟,这对道德教育是一个有利条件。但自考学生本身处在一个身心成长和变化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现象影响,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又显得非常复杂,某些反常的情感,如对某种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冷漠等,又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创造适当的情境,通过实际中的事例,通过善恶的对比,让受教育者亲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道德教育一旦触动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拨动了他们善良的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雅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对于道德行为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并不必然产生道德行为,道德行为还需要在长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事实上,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也是在道德实践中促进道德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要使个体的道德认识变为道德需要以构成行动的指针,一个关键的条件是通过本人或所在群体的实践证实并体验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此,道德实践不仅是道德教育的试金石,也是道德教育的推动器。人们头脑中新旧道德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反复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往复循环,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最终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这就是荀子所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剔除其道德的阶级偏见,就其重视道德实践的修养方法而言,其科学价值雅疑是永恒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等,来加深学生对道德体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这里强调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认道德认识的重要价值。事实上,离开道德认识,就难以产生道德需要,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实践。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互相促进的。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心理实际出发,多管齐下,发挥道德认识、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整体效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2009年1月28日网上百度文库文章《探讨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2]2009年11月第六期《曲靖师范学院学报》中《高等成人教育的革新之路》,作者:罗廷锦、罗伟。
  [3]2009年第一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中《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教改的思考》,作者:姜秀英。
  [4]200 年第九期《前沿》中《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作者:吴菲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让学生生活在兴趣之中
下一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9 18: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9 18: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4

帖子

528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87
发表于 2022-3-12 19: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