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营造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复制链接]
查看: 610|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12
发表于 2020-8-7 16: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雕塑是造型艺术、是三度空间视觉艺术,因此比绘画在室外空间中更具视觉冲击力,它是审美的载体,是感情的寄托,也是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视觉语言。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校园内安置雕塑是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座优秀的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是精神文明象征。它能对校园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审美的表达、震撼的感受、凝聚的力量、宣传的功效,对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雕塑 文化 审美 作用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校园文化与雕塑
   校园环境相对外部公共环境而言,是一种特定的空间,营造并丰富着校园的文化,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雕塑在校园环境诸多元素当中视觉效果最为强烈的艺术形式和造型手段,它比之建筑、绿化等具有更为鲜明和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雕塑作品在呈现美的外部形式时,其丰富、深刻的主内涵使雕塑的作用得以升华,既为造型艺术,又是形象的字典、教科书,使受众在欣赏作品时逐渐培养着审美能力、净化着心灵及陶冶着情操。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重要节点,是营造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行为手段。
   校园,是相对外部世界单纯的“净土”,是莘莘学子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摇篮。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社会、文化积淀。校园雕塑兼具着课堂外重要的教育职能,校园雕塑以自己的语言诉说着,把所寄托的情感发散出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发挥了启迪、育人的作用。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强调素质教育以及育人的当下,打造、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校园文化当为学校的灵魂。
   校园文化的内容,从两个层面剖析: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包括一般校园的建筑、道路、绿化、水体、雕塑等环境硬件建设,软件则是以某些理念去营造,使校园景观元素充分发挥作用,体现主题和灵魂于和谐的校园氛围之中。校园文化集校园景观和人文思想于一体、视觉形象和主题内涵相融合的校园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构成。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造型艺术,并具有公共艺术的属性,校园雕塑是校园景观中的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雕塑独特的视觉张力,使其成为校园景观上的关键节点。校园雕塑既需要欣赏其“美”,又需要细细解读和品味。使学生根据知识学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责任感,思考、把握雕塑中所蕴含的各种主题内涵和信息。雕塑多彩各异的形式语言和母题,是周边环境的总结和解读的窗口,伴随他们四年的校园雕塑,亦可影响其一生。
   二 校园雕塑的种类
   1 校园雕塑包含的内容
   校园内雕塑题材、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人物雕塑;纪念性雕塑;主体标识性雕塑;与建筑物结合的装饰性雕塑;小品性雕塑等。
   校园雕塑题材的选择方法与城市雕塑基本一致,首先应理出有助于体现学校特定题材的主线,根据校园景观规划建造。在文科性学院,中外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校园雕塑的选题库;科学家、发明家等可作为理工科学院的人物雕塑题材;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应作为学校主体雕塑的优先考虑。宽泛和普遍意义的题材也可纳入其中,例如,师生、人与社会、积极进取等题材。总之,校园雕塑的题材选择,应具有学校特点,不能简单地拷贝和借鉴,也非一定是重大题材。若干题材的相互支撑和烘托才能较为完整、合理地担负起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的职责。
   大学校园中都有广场的设置,这是校园环境规划的重要部分以及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在主题广场,雕塑是重要的构成,尤其会考虑纪念性或标识性的雕塑作为广场的主体和视觉中心,继而进行方案深化创作和设计。
   在一些建筑物周边,根据建筑与某人、某事的联系,选择相关主题,造型可为人物全身雕塑、半身雕塑或胸像。这样,建筑有了魂,雕塑亦有了支撑,形成合力,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
   校园雕塑的案例不少。例如,国内中山大学的孙中山塑像;集美大学的陈嘉庚塑像;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塑像;南京艺术学院的刘海粟塑像;南通大学的孔子、张謇塑像。象征意义的雕塑题材常见的以教师、学生为主题或以科学家、教育家的形象为素材,以此来诠释主题、烘托气氛。
   校园雕塑创作强调雕塑的主导作用是正确的,但不是唯一的,校园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雕塑应在确保雕塑属性的前提下有机地、从容地、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融。表达各种文化内涵。
   2 校园雕塑的形式
   从类型来分:有圆雕和浮雕两大类。从材料来分:有金属(青铜、紫铜、黄铜、不锈钢、铁等)、非金属(花岗岩、石灰石、木质等)及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涌现的其他材料。从风格来看:有具象、抽象、变形、装饰等。
   校园雕塑的高度和体量视具体环境而定,可大可小。
   校园环境相对城市大环境而言有其自己的特点。在一些规模不大、幽静的休闲绿地,多数雕塑应以真人尺度为宜,这样可拉近观者与雕塑的距离,使人更容易接近雕塑,既可以用眼欣赏又可以用手触摸,打破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隔阂。在建筑物周边和校园道路两边的硬地铺装或草坪上,点缀一些相对轻松活泼的小品雕塑,使途经此地的学生心情愉悦,也使校园公共设施与雕塑语言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打破雕塑类型的界限,使校园处处皆画廊,满眼是作品。这样的艺术欣赏过程就显得十分轻松、随意,富有人情味,从而显示出多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雕塑的塑造材质也应有所突破,有多种选择,可以采用传统的青铜、紫铜、花岗岩、石灰石。也可以使用其它材质。所用材质既要符合创作的需求,又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也可以对造型、用材作一些大胆的尝试。从而达到艺术形式的多样,使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
   雕塑,雅论是传统雕塑还是现代雕塑,雅论是国外雕塑还是国内雕塑,造型语言都是其核心所在,校园雕塑的造型手法则更应考虑到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具象、装饰的造型普遍用于人物题材的造型,抽象造型和装饰作品有意或随机地安卧于草坪之上。从中国传统的雕塑、绘画艺术撷取养分,以中国绘画中“写意”的手法和审美取向,创作神形兼备、以意取胜的校园“意象”雕塑。主体雕塑在创作时常常可以将几种手法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从塑造手法来看圆雕和浮雕仍是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具有三度空间的真实感;浮雕需将形体压缩,尽管空间的真实感逊于圆雕,但却有场景描写的绘画语言。两种类型侧重点不同,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主题,在许多雕塑作品中,往往是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圆雕承担主体雕塑的角色,浮雕阐述故事情节和事件,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作品的主题体现,将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 校园雕塑的功能、作用
   1 校园雕塑的审美功能
   在校园中安置雕塑是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雕塑的造型、风格、手法和材质之美,都能给人视觉美的享受,成功的雕塑使校园犹如一个雕塑公园和艺术展览馆,漫步其间是怎样的惬意,是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雕塑使景观环境有了主题和灵魂。
   在国外,雕塑与绘画一样,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丰富多彩的造型和主题,发展至今呈现的是相对连续的脉络。纵观国内雕塑艺术的历史则与西方不同,《马踏匈奴》、《群兵马俑》、《三星堆铜雕》及大量的石刻作品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的伟大,但真正意义上的室外雕塑包括校园雕塑的建造其历史也只有百年,欠缺的是对雕塑公共艺术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客观的评价。这是我国雕塑发展的现实,但并不会也不能影响和制约当今校园雕塑事业的发展。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西方雕塑和中国雕塑所体现的对人本身的尊重,对客观物象的美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是民族、传统、历史的写照,更是现实的展示和未来的憧憬。校园雕塑亦是如此。
           
        校园雕塑的造型形态、风格及与周边景观的联系,使受众体验到多种“美”,庄严凝重是美,流畅和谐是美,具象是美,抽象也是美。欣赏雕塑就是在欣赏艺术,雕塑很好地发挥了这种寓教于乐的功能,好的校园雕塑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2 校园雕塑的教育功能
   校园雕塑的教育功能在国内外有相应的差别和共性。因传统、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目的各异。雕塑是艺术,是美的符号,是有深刻内涵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空间的特征之一。雕塑的美在自由散发,并向受众诠释着丰富的内涵,激励着学生积极进取、感悟人生。教育是在学生与雕塑的交流、对话、品位中实现的。这种教育手段往往是明示教育达不到的。通常校园雕塑的教育功能既具有明示也具有象征隐寓,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学校通过雕塑营造、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的启迪是最佳的教育效果。
   校园雕塑的校园特性决定了其自身主题内涵和造型语意的表达,有着鲜明的校园景观要求,要寻找独特的雕塑语汇,使学生、教师及工作人员都能欣赏到不同于一般雕塑的作品,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和高雅向上的格调。这样的校园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理想的“家”,是夯实未来的基础平台。
   雕塑传承着传统、历史,是一本形象的辞典和教科书,每一个阅读者都会从中发现和收获。每一段精彩的故事和每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都会映入眼帘、打动心扉。感动和鼓舞着学生。
   校园绝不是封闭的、与时代脱节的教学园区。时代是不断向前推进的,高校的发展亦应如此,当今的中国大学代表着先进知识、先进思想的场所。营造校园文化,建造校园雕塑更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校园雕塑所阐述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应在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旋律”时,更多地引入当今文化艺术前沿思想和学术动态,在规划校园雕塑时,安排一些雕塑作品和其它景观元素带有“实验”的意味。引出一系列的思考。
   总之,校园雕塑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都应将教育的功能充分予以考虑和重视。校园雕塑让学生理解、领悟到“内核”,使雕塑充分发挥视觉之外的功能。充满思想、情感、美感的雕塑是校园中的美景,更是美育、素质教育的工作台。
   四 校园雕塑创作、设计、建造存在的问题
   校园雕塑近几年很受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客观地评价:新建、原有的校园雕塑不乏优秀之作,相比同时期城市雕塑建造的局面,这是可喜的。但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雕塑雅艺术美感、平庸、雷同化、粗制滥造等方面。还有校园中随意安置的不恰当雕塑,内容与形式脱节;雕塑尺寸、体量与环境客观需求不符;选择地点不恰当;作者对雕塑形态塑造所传达出的语意或语境不明,混淆架上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区别,对雕塑空间行为受众心理把握的不足等。这些均是目前校园雕塑建造中所要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因此,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高校德育、美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校园雕塑承担着不能推脱的责任。充分发挥雕塑集美感呈现和主题教育的功能,充实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审美能力,并对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和思考。
   雕塑的景观作用和教育功能给校园增添了亮色,营造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雕塑艺术在校园环境景观中的应用,仍将不断地向前推进。雕塑家和学校是校园雕塑共同的规划者、创作者。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所在,思考雕塑的特性,在校园中充分展现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国力,带动了艺术繁荣,中国的大学校园雕塑艺术的创作和建造与城市雕塑一样在继承中外优秀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雕塑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绿化设计等学科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把雕塑与环境景观等诸多空间造型艺术放到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迎接新的挑战,为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特色的当代中国校园雕塑艺术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少清、杨柳:《论城市雕塑的环境要素》,《雕塑》,2008年第3期。
   [2] 翁剑青:《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雕塑》,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陆军,男,1959―,江苏南通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景观雕塑,工作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教育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7 16: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7 16: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88

帖子

328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2
发表于 2022-3-13 1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吉林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