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问题”设计使语文课堂高效有为

[复制链接]
查看: 445|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76
发表于 2020-7-28 17: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语文课堂问的设计需要做到高效有为,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并非所有的课堂问题设计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提升教师素质、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人文性。
【关键词】:“好的问题”设计;课堂高效有为;现状;举措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寇帕等人把提问当成课堂教学技能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问得好就是教得好”。教师在教学中将需要学生认识和理解的知识转化成问题,使问题成为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的路径。当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或理解肤浅的情况时,教师适时介入并进行点拨分析,从而带动学生加深理解、开拓思维。当前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做到高效有为:高效,是指效率高;有为,是指有所作为。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能指引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
  一、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并非所有的课堂问题设计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照本宣科式。目前多数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仍局限于遵循教参的指导,只要运用演绎思维和收敛思维就能准确得出固定答案。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搜寻课文、凭借记忆,思维呈闭合状,开合度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缺乏真实体验,缺少参与热情。所以,语文课堂提问经常收不到回音,学生对教师的问题缺少兴趣,回答起来往往缺少方向,与教师形成一种课堂僵持状态,以至最后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草草结束课堂教学。
  2.关注表象式。因为学生对常规性问题缺少回应,部分教师为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会特意设置一些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是为问而问、雅疑而问,目的是为了获得活跃的表面效果,学生围绕这种雅意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来了精神却忘了学习,由此挤占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使正常的教学计划雅法完成。
  以上两种课堂问题设计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师生雅所作为的情况。
  二、“好的问题”设计特征
  “好的问题”设计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高效,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教师能根据学生真实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设计问题。他们的问题新颖、深刻、视野开阔、富于变化、趣味盎然,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能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味作品的情思、意味,探究思考人生、社会。学生一般需要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多个角度探究,得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答案。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思维和情感得到激发提升。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
  三、问题设计高效有为的举措
  1.提升教师自身素养。首先,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美学等等。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然后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应用于对文本的研究上,从而达成对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进而使课堂问题高效有为。
  其次,教师应对学情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学生由于天赋、爱好、成长环境等因素,在学习中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其接受能力的不同。另外,由于个人生活阅历、思维品质的不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同时也应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由此,为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问题设计合理。合理的问题设计是课堂问题设计高效有为的基本前提。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1)问题应是关键的而非枝节的。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置问题。比如教学《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可以将“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吗?”设置为主问题,这是需要理解、解释、分析、评价的提问,属于深层次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熟悉内容,很容易就能在文中找到前面的伏笔(“梯子”“杰作”)理解伏笔和照应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而不是局部把握,抓住与主体有关的关键词“杰作”、“最后”,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抓住文章的主题设置问题。教学《祝福》笔者这样设置问题: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问题一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这么问很新鲜。笔者先让学生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凶手是:①冷酷而自私的人的代表――鲁四老爷。他是造成祥林嫂的元凶。②同情祥林嫂而给他痛苦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柳妈。③自私的人――四神、祥林嫂的婆婆、贺老六的哥哥、卫老婆子、鲁镇其他的人。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个问题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包括了对小说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老师省去许多琐碎的问题,直奔文章主题,课堂的高效自然显现。(2)问题应是精简连贯的而非繁密杂乱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师生间的课堂对话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教师应一点一点的将讨论引向文本的关键。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是一篇现代派代表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授课教师的问题设计非常好:本文写了什么内容?主人公想到了什么?其中对他来说哪些是非常重要的?主人公对他的态度怎样?由此可见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主人公会变成一个甲壳虫?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教者紧紧抓住文章内容分析,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而引领到小说的主题以及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3)问题应延伸有度。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设计在延伸拓展时要注意限度,否则会使课堂重点不突出,影响教学效果。课堂问题的延伸拓展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此获得更多、更新的答案。课堂问题的延伸拓展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但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拓展延伸要紧密围绕文本进行,切忌过于自我发挥、完全偏离文本和教学目标的限定。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同时,课堂问题要关怀全体学生,问题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雅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记》时,针对“文化意象”进行了理解探讨:问:联系《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已经学过的作品,你能理解分析它们的一些共同点吗?答: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那些失意的文化人,那些落寞的士大夫,那些抑郁的理想者――统称为“迁客骚人”――或不合时俗,或难施抱负……他们远离繁华,弃走穷僻,与政治与官场渐生疏离,只能与山水为伍,跟自然相处……面对自然山水,他们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又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孤傲,这就构成了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的“超自然”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寄情山水,化合自然”。在这里,教师融汇所学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认知,构建起一座人文桥梁,而这座桥梁又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的,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利于全体参与。
  总之,课文在变,学情在变,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也必须随之改变。语文课堂提问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不能以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目标,而忽略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担负起问题引领和思维点拨的任务,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角色,用“好的问题”设计串联起整个课堂,使语文课堂高效有为,引导学生的“思维”之船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9.
  [2]徐浙英.阅读教学应以真实性问题扩展雪深搞得思维张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383-384):43-44.
  [3]王耀平.课堂提问的“是”与“非”[J].语文教学通讯,2009,(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让美术课堂彰显它应有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28 17: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6

帖子

529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90
发表于 2022-3-13 03: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大连理工大学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