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带来教师角色的新变化

[复制链接]
查看: 627|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51
发表于 2020-7-27 1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每一个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也就应运而生,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相当滞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还是以知识为本;学习内容陈旧,缺乏与社会、科技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单一,死记硬背;英语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还普遍存在;各阶段不衔接,造成资源浪费;要求偏低,词汇量偏少,评价手段单一,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
  如何改变旧的状况,适应新的要求?翻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一、 进行全人教育、综合提升
  “新课标”要求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旨。
  教师的责任是尽一切可能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即时需求和未来需求(Immediate needs and future needs),尤其是在某一群体中的需求,明确语言教学的要求(Language education aims),确定课程教学的阶段目标(Goals)和具体目标(Objectives)以及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教师应当探索和采取有效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措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Enabling condition)。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地聪明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 建立能级体系、灵活开放
  课程设计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内容应该相辅相成。
  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针对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作为一线的新课标实践者,我们的角色必须做到如下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交互式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趋势。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交流和思想沟通,课堂交际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课堂活动中用英语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用英语得体地交际的能力。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活动,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能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
  2.课堂组织的变化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对学生的自发性启动(Student’s initiation)给予积极的肯定与引导,从而引发出正确的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和语言习得的机会。营造宽容、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为他们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不仅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还要为他们分担困难,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
  3.教学方式的变化
  要改变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4.评价方式的变化
  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考试的目的和试题设计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应级别目标相符;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相适应。通过理解与表达的任务来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以多种形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分数定终身的简单做法,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教学,要“怀着火热的耐心”
下一篇: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之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27 1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