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复制链接]
查看: 763|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31
发表于 2020-7-26 1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观察清脾除湿汤内服治疗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0例门诊服用清脾除湿汤加减进行治疗的亚急性湿疹患者,疗程为1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与皮损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痊愈24例,占48.0%;显效18例,占3 .0%;有效1例,占14.0%;雅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结论:清脾除湿汤内服治疗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 清脾除湿汤;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1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14-4121(2011)11(c)-081-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ing spleen dehumidification soup treatment subacute eczema
  GAO Jiguang
  Dermatological Departmen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ongfeng County, Jilin Province, Dongfeng 13 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Qing spleen dehumidification soup internal treatment, wet on hot damp and hot embodiment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ubacute eczema. Methods: 50 cases of clinic randomly selected take clear spleen dehumidification tonga minus the subacute ecze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course for a month. Observed clinical symptom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determined the clinical effect. Results: Clinical cure were 24 cases, accounted for 48.0%; 18 patient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accounted for 3 .0%; effective in 1 cases, accounted for 14.0%; 1 case ineffective, accounted for 2.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0%. Conclusion: Qing spleen dehumidification soup internal treatment wet on hot damp and hot embodiment of subacute eczema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Qing spleen dehumidification soup; Subacute; Eczema; Clinical observation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科常见病之一。其临床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易演变成慢性。多认为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目前推测其发病机制与Ⅳ型和Ⅱ型变态反应有关[1]。亚急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病情迁延所致。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水疱及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亦可有轻度炎症浸润,病变较急性期局限[2]。笔者采用清脾除湿汤治疗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08年10月~2009年5月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占44%;女28例,占5 %。年龄18~  岁,平均44.5岁;病程2周~24年,平均4. 年。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皮肤性病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制定。临床表现: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期的红斑、水疱及渗出等减轻或消退过程中形成,或由慢性湿疹发作加重所致。主要表现有丘疹、丘疱疹和小片糜烂、渗出、、皲裂、结痂或脱屑等皮损,仍有瘙痒。诊断:见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等多形性皮损改变。
  1.2.2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依据[4]标准制定。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中的证候分类标准[5]制定。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证: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1.3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近2周内服用过类固醇药物,或1周内服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类固醇制剂;③有严重心、肝、肾病变,或其他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④有明显兼夹证候患者。
  1.4纳入标准
  既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又符合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同时不属于排除标准之内的病例。
  1.5治疗方法
  1.5.1内服药 由于患者湿热内蕴,湿盛于热而导致以上诸症,故以清脾除湿、佐以清热为法,口服清脾除湿汤煎剂。
   方药:生白术10 g,生枳壳10 g,生薏米30 g,生扁豆10 g,生芡实10 g,生黄柏10 g,黄芩10 g,生地30 g,车前子15 g, 泽泻15 g,茵陈30 g,白鲜皮30 g,苦参15 g,水煎至300 ml,早晚分服。
  加减:渗出不多者减车前子、泽泻;皮肤渗出伴糜烂者,加马齿苋、野菊花;瘙痒甚者加刺蒺藜、地肤子;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花、生槐花;瘀积性湿疹加丹参、红花;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三仙,炒莱菔子;上肢皮损加片姜黄;头面皮损加野菊花;耳周、阴肛部皮损加胆草。
  以1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5.2外用药 外用复方黄连软膏(院内制剂),每日1次,涂于患处。
  1. 疗效观察
  观察项目:①主症变化情况,皮疹面积、形态、性质、颜色;瘙痒面积、瘙痒情况、瘙痒持续时间、瘙痒发作频率。②次症变化情况,皮肤其他症状、全身症状、舌象、脉象。
  1.1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皮损面积消退大于90%,瘙痒基本消失;显效:皮损面积消退 0%~89%,瘙痒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面积消退20%~59%,瘙痒减轻;雅效:皮损面积消退小于20%或皮损进一步扩大,瘙痒加重[ ]。
           
       2结果
  在50例临床患者中,临床痊愈24例,占48.0%;显效18例,占3 .0%;有效1例,占14.0%;雅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退休。2008年12月28日就诊。主诉:皮肤瘙痒起疹 年,反复发作。 年前四肢、胸背部起粟粒样疹,伴瘙痒,搔破后流黄水,经西医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稍有好转,近年来时轻时重,未经系统治疗。大便后重不爽,小便清长,纳差,眠差。查体:四肢、躯干泛发集簇性丘疹、丘疱疹,表面有明显搔痕血痂,部分融合成片,轻度肥厚,渗出不明显。舌淡红,边齿痕,苔腻,脉沉弦滑。西医诊断为泛发性亚急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法: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方药:生白术15 g,生枳壳15 g,生薏米20 g,生扁豆10 g,马齿苋15 g,大青叶15 g,刺蒺藜15 g,地肤子15 g,黄芩10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5 g,全瓜蒌15 g。随症加减治疗3个疗程后,皮损基本消退,瘙痒症状消失,二便调,时有眠差,基本达到临床治愈,嘱其避风寒、慎起居、忌辛辣发物。
  4讨论
  中医所谓之浸淫疮、涡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湿疡等均属于西医的湿疹范畴[1-9]。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醇酒厚味,或辛辣香燥、腥发刺激及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中焦失司,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两邪相搏,淫于肌肤。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临床中大致可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证型。临床主要以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健脾燥湿,养血润肤等为常用内服法,也常配合中药湿敷、黄连膏外涂等中药外治法。其中湿热浸淫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的差异又可再辨为热重于湿型和湿重于热型。其中湿热内蕴、湿重于热的证型常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的急性湿疹患者,临床治疗当以清脾除湿、佐以清热为大法。本型患者多为湿热困脾,尚有热象,故方中白术、枳壳、薏米、扁豆、芡实等均为生用,既可健脾燥湿,又不至于增热。黄芩、黄柏、苦参苦寒泻热、燥湿止痒,车前子、泽泻、茵陈清利湿热、利水消肿。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以皮达皮。枳壳理气宽胸、通利肠胃,颇合“气化则湿亦化”之理。生地滋阴清热凉血,防黄芩、黄柏等药苦寒伤阴。综观全方,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燥湿,清热止痒之功,切中湿热困脾、湿重于热的核心病机。
  从本文实验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证实清脾除湿汤加减在治疗湿热困脾,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中的确切疗效,患者的瘙痒症状、皮损状况、全身症状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需要指出的是,首先湿疮虽然病因、病机并不复杂,但是风、湿、热、毒、虚实之间往往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临证之中切不可拘泥一方一药,时刻不能忽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要细心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面积、形状,明辨标本缓急,兼顾舌、脉及全身症状,辨别证型,以便潜方立法、配伍用药有的放矢。第二,临床中不可一概以效不更方为论,要细心体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急性、亚急性湿疹多以实证为主,且变化较快,施以清热、除湿、解毒、祛风的方药,很容易引起邪气盛衰,邪正盛衰以及邪气之间的转化。尤其是以湿热邪气为患,更要注意湿热的权重变化,适当调整用药的比例,方可保持中药的疗效。第三,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外治法,善于内外合治,这是皮肤科临证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大优势。之所以本文所选取的50例患者外治法均采用复方黄连软膏,是为了避免外治法影响对清脾除湿汤疗效的观察。第四,在辨证施治、内外合治的基础上,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嘱患者适寒暑、慎起居、节饮食,尽量隔离致敏源,忌食辛辣发物,避免皮肤刺激,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降低湿疹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1-415.
  [2] 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
  [3] 吴绍熙.皮肤性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 -151.
  [5] 张志礼.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8-109.
  [ ]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281.
  [1]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3:1 9-111.
  [8] 桂凤淑,华锦辉.苦参片治疗湿疹1 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1, (10):151.
  [9] 沈东.中西医联合治疗皮肤湿疹的80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4.
  (收稿日期:2011-08-1 )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临床护士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鼓胀的中医护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26 16: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26 16: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