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句法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 145|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2307
发表于 2024-2-22 19: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心理动词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这类动词既有特殊的论元(感事论元),又投射出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在“I love the man’s jokes.”一句中,感事作主语,而在“The old man’s jokes pleased the kids.”一句中,同样的论元却居于宾语的位置。如何在解释论元关系的同时遵循UTAH原则,这对语义句法接面的理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句法方面对英汉使役心理动词进行探讨。首先,英汉使役心理动词根据使役轻动词的特征分为迂回使役结构,使役同形转换,使役词化,和复合使役结构四大类。本文运用单一事件结构来分析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内部构成。事件结构被设计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为使役部分,表示使役成分(CAUSE表示),另一个分支为词汇部分,表示心理状态(用STATE表示)。英汉语中的使役成分可分为四大类:使役轻动词(如“make“/“使”)、使役词缀(如英语的“en-(-en)“)、零使役和准轻动词(如汉语的”激“)。词汇部分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等。其次,本文试图从句法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结构。在采用Chomsky(1995)的“最简方案“理论和充实Larson(1988,1990)所提出的VP 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使役心理动词的生成过程,并总结了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个性及在句法深层结构中的共性。上层vP的中心语v被分解成两个单独的空位:e1和e2。实际上,单一事件结构的两个分支恰好与这两个空位对应。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使役成分必须从下层VP的中心成分位置移至上层vP的中心语位置。移位的原因是赋格与论旨指派 。其二,词汇部分是否需要通过移位取得与使役成分的结合,取决于两者的关系。其三。尽管使役成分的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各类表使役心理活动的结构的移位过程却很相似或相同。总之,通过对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生成过程的分析,本文试图探讨英汉使役心理动词在句法上的个性以及两者结构生成过程的共性,希望为解释英汉使役心理动词提供新的视角,丰富UTAH和VP壳的解释力。关键词:使役心理动词、事件结构、VP壳





上一篇: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下一篇:胡锦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