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业绩评价的多维研究动态综述

[复制链接]
查看: 1069|回复: 3

6万

主题

9万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2780
发表于 2020-7-2 2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国内外文献检索概况
  以“performance evaluation”或“performance appraisal”为文章篇名,用读秀学术搜索进行国外学术文献搜索,可得到近二十年来业绩评价方面的论文有12014篇。其中,自1990年至1999年的文章有1144篇,占论文总量的9.52%,自2000年开始至今所发表的该领域论文有10810篇,占论文总量的90.48%,这相当于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篇相关文献及评价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同时,用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文章篇名为关键词,对国内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可看到从2000年至今,所发表的与企业业绩评价有关的期刊论文有5339篇。按论文所发表的时间阶段上来看,近五年发表的有3845篇,占总数比例的12.02%,近三年发表有2433篇,占总数比例的45.51%,最近一年发表的有810篇,占总数比例的1 .31%。同时,从2000年至今,所发表的与企业业绩评价有关的硕博论文有4 13篇,其中以“企业绩效评价”为名有3414篇,“以企业业绩评价”为题名的有1259篇,其中硕士论文有4240篇,博士论文有422篇,博士后论文有11篇。同时,以时间阶段为划分标准来看,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学位论文中近五年有111篇,占总数的15%,近三年有 30篇,占总数的13%,而近一年的有3018篇,占总数的  %。这些数据雅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比例上来看,都说明了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关注在急剧增加。本文拟以几条并行的脉络来梳理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
  二、国外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综述
  (一)以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为视角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传统评价期。其包含成本控制评价期和会计基础评价期。19世纪之初,西方业绩评价主要是以成本为主,企业的内部成本控制是工厂主关注的重点,业绩评价模式以成本评价指标为中心,以标准成本执行情况和成本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1900年财务评价的著作的首次出现标志着会计基础评价期的到来,随后杜邦财务分析系统和亚历山大・沃尔的提出了著名的沃尔评分法发展了以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系统。
  (2)现代评价期。在现代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普遍面临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环境管理和战略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业绩评价理论在经济附加值评价方法和战略综合业绩评价两方面有所突破。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改进了日本松下公司用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的方法,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而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平衡计分卡(BSC)则开启了将非财务指标融入了业绩评价系统的先河。
  (二)以业绩评价理论基础的演进为视角 主要包括:
  (1)基于代理经济学的视角。近二三十年来,委托代理理论成为业绩评价研究中主要理论基础之一。Lambert(200 )、Gibbons(1998)、Baker et al.(2002)、Murphy&Oyer(2003)、 Ittner et al.(2003)、Gibbs et al. (2004)和Fisher, 2005 等基于代理理论对业绩指标的多样化、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与效果、 主观业绩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业绩评价系统逐渐演进为以组织战略目标为核心的、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更为复杂的框架(Langfield-smith,1991)。继平衡计分卡(BSC)之后,业绩评价进入了研究创新时期,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还有“四尺度理论”(The Four Yardstick Theories)、 “业绩金字塔”(The Performance Pyramid)的理论和业绩三棱柱(Performance Prism)等观点。不少学者对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权重做了重点研究,指出BSC指标权重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并且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复杂性对BSC指标权重有影响(Olson&Slater,2002;Sohn,2003)。另外,生命周期战略被认为是选择财务计量还是非财务计量指标的一个重要影响变量(R ichardson&Go rdon ,1980)。最近,战略业绩评价体系(SPMS)已发展为常用的研究整合框架的方法。
  (3)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在环境不确定下,权变理论是进行业绩评价研究的新视角。“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理论的核心是使组织适应环境。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关注业绩评价与激励问题的多个方面,包括非财务指标的运用(htner&Larcker,1998)、平衡计分卡(Davis& Albright,2004;Malina& Selto,2001;Malmi,2001)、基于预算的业绩评价(Dunk,1993;Merchant,1985;Van Der Stede,2000)、对会计业绩指标的依赖度(Brownell,1982;H9r/mann,2000;Hopwood,1912;Otley,1918)、业绩指标的敏感度和精确度(Abemethyetal,2004;Banker&Datar,1989)、共同业绩指标和特定业绩指标(Lipe& Salterio,2000),等等。另外,文化因素作为环境要素在组织管理控制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不确定性下业绩评价方法也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灰关系分析法、模糊排序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模糊资料包络分析法。
  (4)基于心理学的视角。业绩评价研究主要运用了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三个子领域。Burney et al.(2009)研究发现,综合业绩评价系统反映战略因果关系的程度和技术层面的有效性与员工的组织公平感正相关。最近几年,认知心理学理论常被用于在主观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基于认知偏差和社会偏差的存在,主观的业绩评价不够准确可靠,从而提出给定量的客观指标更多的权重,并以相对业绩为标杆(Lipe&Salterio,2000,2002;Ittner et al.,2003;Banker et al.,2004;Moers,2005)。另外,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社会性比较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团体认同理论亦被用于业绩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综述
  (一)以国家层面为主体对业绩评价所进行的宏观制度层面的推动 从传统的以综合计分法和综合业绩考核指标来计算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到如今的综合效绩评价阶段,我国的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探索过程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渐进。目前国家各部门分别颁布了《企业业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 T 19580-2004 国家标准》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了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二)研究机构与咨询中介机构层面的研究成果 2000年以来,一些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有中联财务公司编制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2001、2002),《中国证券报》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每年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六项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综合业绩。另外,《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从1998年起,每年都评选“中国最具潜力的上市公司”,其最近的评价中又相继增加了财务预警体系和CSC模型。
           
       (三)国内学者个体层面所做的研究 主要包括:
  (1)基于战略视角的业绩评价研究。张蕊(2002)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企业战略经营业绩框架;刘俊勇等(2001)提出了以战略执行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框架;张川(200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企业当年以及以后年度的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孙世敏(2010)以价值创造和生命周期的视角,提出了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模式。
  (2)基于价值增长的业绩评价研究。周齐武等(2004)通过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EVA在我国的潜在价值;孙世敏(200 )提出基于能力性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模式;刘运国与陈国菲(2001)以GP企业集团为例,提出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应用研究。
   (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业绩评价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中,企业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股东至上”的主流企业理论受到挑战。冯根福等(200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公司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同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是不同的。贾生华(2003)归纳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三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罗青军和项保华(2003)把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市场导向框架,提出了组合市场导向量表(CMO)。陈共荣(2005)认为业绩评价主体的内在逻辑演进在于企业核心资产所有者的变化过程。陆庆平(200 )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吴建南等(2001)用采取模拟试验方法检验利益相关性是否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温素彬、黄浩岚(2009)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某连锁超市的绩效评价中对绩效三棱的应用。近年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一)文献评述 国外业绩评价起步较早,近二十年时间来取得了比较注重突破和创新。但是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评价方法、标准和指标目前已经受到批评,一些指标被认为把环境因素和组织特性混在一起,容易导致战略和环境的雅效研究。另外,国外研究业绩评价较为广阔的视角也带来了研究的角度较为分散和局部,甚至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问题,很难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系统的业绩评价研究框架,并且综合指标体系的验证目前尚未得到一致性的结果。相对国外来说,我国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以来发展很快,主要存在的研究局限和问题如下:(1)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业绩评价理论主要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引进介绍得较多,大多为基本框架的理论构建,未得到实践的检验;(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2005年前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主观色彩浓厚。2005年之后实证研究方法用于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3)评价对象较为集中。现行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忽视了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4)研究情景假设较为单一。目前国内文献中设计业绩评价体系时,对环境不确定对业绩的影响考虑不足。
  (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今后的研究面可侧重于以下几方面:以实证研究评价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对影响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权变因素的实证研究;结合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对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后果的实证研究;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制度背景和企业案例,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多行业多所有制形式的业绩评价研究等。
  
  参考文献:
  [1]Amal A. Said, Hassan R. Hassab Elnaby, and Benson Wie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onse uences of Non- financial Measur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15) .
  [2]R.Edward Freeman著,王彦华等译:《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上海译文出版社200 年第9期。
  [3]郝云宏、曲亮、吴波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4]闻冰、冯根福:《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5]郝云宏、曲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与企业理论研究的联动发展述评》,《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编辑 刘 姗)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产权保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2 21: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2 2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3

帖子

55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85
发表于 2022-3-13 17: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