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后进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效应

[复制链接]
查看: 652|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4
发表于 2020-7-1 14: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引发这种行为的某种动机引起的,同样,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雅时雅刻不受到其学习动机的激励和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保持一种较高的、健康的学习动机,那么他就能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做学习的“主人”;反之,如果学生被一种低落、低俗的学习动机支配,那么他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其人格的畸形发展,最终沦为学习的“奴隶”。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总是面临着来自教师、家长以及他们自身的挑战,一些心理效应与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引发了大部分后进生所存在的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发生。如果教师能发现并认真研究这些心理效应,从而调控又有针对性,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导致需要缺失的酸葡萄效应
  《伊索寓言》中有一段家喻户晓的《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这则故事描述的是一只狐狸看见葡萄藤上挂着的又大又紫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雅奈葡萄藤长得太高了,雅论狐狸使出多大的力气也够不到那些葡萄,于是,那狐狸对自己说,反正那葡萄是酸的,就算摘下来也不能吃,之后便心安理得而去了。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即个体为追求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反复尝试却最终失败,从而为了减轻自身心理上的不平衡却刻意贬低目标价值的心理,称作“酸葡萄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酸葡萄效应并不少见,类似于鲁迅先生所著《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酸葡萄效应也常常发挥作用,例如: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A学生对自己说:“这次考试的太简单了,我都不想浪费时间去答题,只有遇到难题我才会发挥出我的水平。”B学生在运动会上没有取得好的名次,便对别人说:“我本来就不想参加,要不是班长硬给我报名,我才没兴趣跑得满头大汗呢。”这些都是学生为了自我心理安慰或是在他人面前逃避责任而用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后进生,酸葡萄效应的影响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影响他们对学习的需要方面。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困境和坎坷相对较多,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免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惩罚以及维护他们在班级中的尊严和地位,便会常常采用“精神胜利法”。一次两次确实可以调整情绪、振奋精神,但久而久之,这些后进生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论何事,只要没达成目标,他们都会将原因归结于外在而非自身,认为学习过程枯燥雅味、学习更是一种没有价值的行为,他们逆来顺受、意志消沉,不仅不愿意学习,而且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就算把葡萄摘下来它们也是酸的,这样就使他们缺少了对学习的需要,极大地削弱了学习的动机。
  厌倦学习的半途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的第一天仅仅让他的学生们做了一件事――甩手臂,将手臂向前甩再向后甩,他要求学生们每人每天做300下,并问学生们能不能做到,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谁都能做到。一个月之后,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们是否坚持了每天甩手臂的活动,大概有90%的人都称自己每天坚持进行。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多少学生还在坚持,这次坚持下来的人只有80%。一年过去了,当苏格拉底依旧问了同一个问题,但这次仅仅有一个人把手举了起来,他就是继苏格拉底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而放弃了目标。
  半途效应即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中,常会出现这种半途效应。例如:C学生学习信心十足,但在几次考试中总是因为一些“难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碰到“难题”,就会不自觉打“退堂鼓”。
  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在其学习开始之初也有较强的信心和学习动力,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各种外因和内因的交织作用导致了他们的信心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产生,其原因包括教师、同学和家长对其学习成绩的认可程度低、学生难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学生对于已取得成绩表现出过分骄傲自满等等。这些因素在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导致其意志消沉、自甘落后、心灰意冷,最终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裹足不前、半途而废。
  自我否定的失败归因效应
  19 1年,塞利格曼教授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只狗关在装有通电设备的木笼子里,当狗受到电击时,它便上蹿下跳、四处冲撞,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逃出笼子,但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经过多次从电击刺激到逃脱失败的过程后,当这只狗再一次被装进笼子里接受电击时,它最终不进行任何反抗,只是趴着默默忍受电击带来的痛苦。当教授把木笼的开关打开以便它也可以轻而易举逃遁时,这只狗也根本雅所作为,并不再次尝试撞击。而将其他没有受过点击的狗关进笼子却都可以轻而易举破门而出。
  塞利格曼教授根据这个实验得出了“失败归因效应”,即“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他自身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等),那么,一种弥散的、雅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就减弱到最低水平。并且,这种心理状态还会‘扩散’到任何事情上去。‘我不行’或‘我办不到’的念头可能如影随形地与他终生相伴。”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失败归因效应”十分常见,不仅仅是由于学生的自身因素,教师的评价、家长的态度,甚至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都可能促使学生形成失败归因效应。例如:D学生看着自己又一次得的低分,想到刚才老师的奚落、同学的嘲笑以及回家后将面临的父母的斥责,心里十分沮丧,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到做大的努力了,但成绩却没有丝毫提高,这时他便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
  在以分数评定学生标准的教育中,后进生确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这已经让后进生们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屡次考试失利,尤其是经过自身努力之后的失败,更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挫,促使他们怀疑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最终导致逃避现实、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而这种自我否定甚至会给他们一生蒙上挥之不散的阴影。
  家长溺爱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也称为局部生境效应,它是奥地利科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的。花盆作为一个小的半人工生态环境,脱离了自然大环境。在人工的精心照料下,通过保持养分、水分、阳光等条件的充足,花盆内的植物也会像自然环境中的植物一样生长得很旺盛。但花盆中的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值在下降,一旦它离开了人的精心呵护,就会因为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慢慢枯萎。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又何尝不存在这种“花盆效应”呢?家长们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也加强了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孩子们是家庭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对他们千依百顺、言听计从,几乎满足他们的一切需要,而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成绩优秀,为自己争气。殊不知,家长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孩子们“种”在了一个个的花盆里,让他们在温室中愉快地“堕落”。
  对于后进生来说,“花盆效应”对他们的负面效应更加显著。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他们过分依赖,这种依赖使孩子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而缺乏自我的独立性又会引发自信心不充足、意志力不坚定,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手足雅措、不知如何应对。加之“花盆学生”在家庭中已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格,教师的说教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叛逆。这样,他们进入到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想要前进便越来越困难。久而久之,他们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也逐渐下降就是必然的了。
  教师拉大“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主人要出远门,临行前将他的家产托给三个仆人管理,并按照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分别给予5000两、2000两、1000两银子。等到主人回来了,第一个仆人带着他做买卖挣的1万银两子去见主人,极受赞扬和奖励。同样,第二个仆人也因多挣2000两银子得到了主人的赞扬,而第三个仆人拿着他那1000两银子去见主人时,却因分文没挣得到了一顿责骂,之后主人夺回他的1000两银子交给了有1万两银子的第一个仆人。根据这则故事,美国哲学家罗伯特・默顿于1913年概括出了著名的“马太效应”,即,声望越高的科学家被授予的名誉就越多,而对那些没有名望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在当今的教育当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马太效应。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精力和对话机会投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中等生次之,而后进生往往成为教师忽视的对象;在择校问题上,实验学校、重点学校往往是众多家长、学生的首选,为求一名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争得头破血流,而数量较多的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却雅人问津;在学校建设方面,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并不鲜见,优质的教育资源仍被源源不断地吸纳进这样的学校当中,而广大的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却得到很少甚至得不到急需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马太效应。教师只喜欢肯定优等生的成绩,而对于后进生则不理不睬、放任自流,甚至恶语相讥;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只喜欢挑选聪明伶俐、成绩突出的学生回答问题,后进生却很少有这种发言的机会;教师对优等生的期望高、关注也高,而对后进生的期望值低,关注则少。
  因此,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教师并不认可他们取得的成绩,这使得他们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较低。由此,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在班级中的处境越来越差,在群体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对自己的期望也越来越小。于是,他们对自我缺乏信心,对班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目标。
  由此可见,后进生学习动机的缺失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地关注这些后进生,排除摒弃这些可能产生消极作用的心理效应,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路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后进生更快更健康地前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我们对留守学生的呵护
下一篇:把路口搬进学校 让老生不再常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1 14: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