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风险与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 1017|回复: 4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478
发表于 2020-6-10 07: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海南省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是业界关注的问之一,期限错配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影响重大,本文通过研究海南省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其对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 9-03 DOI:10.39 9/j.issn.1003-9031.2011.12.1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受到宏观政策导向、贷款需求结构、经营效益考核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南省辖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日益增长,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及存在通胀预期引发的存款活期化,使其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并致使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产生错配。截至2011年8月末,海南省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4452.09亿元,其中,活期存款245 .09亿元,占比55.11%;各项贷款2 19.2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140.44亿元,占比81.12%。存贷款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值得相关部门警惕和关注。
   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表现及其原因探析
   (一)存款活期化趋势及其原因
   1.企业层面。调查显示,企业存款大部分以活期的形式存在。截至2011年8月末,企业活期存款1401.21亿元,占活期存款的51.05%,且随着实体经济复苏,企业经营活动日益活跃,存款活期化将延续。
   2.居民层面。居民可选择的金融资产较少,大量资金聚集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导致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快速增加。一是证券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都建在大、中城市,而占全国人口10.88%的县城及以下的地区却没有证券公司营业部,这部分居民只能将节余的资金存入储蓄账户,加之证券市场走势低迷,致使大、中城市居民也不愿意进入证券市场投资。二是保险投资不规范。我国保险机构虽然已普及到县、乡,但由于保险公司大多实行保险代理,一些保险代办员对保险品种宣传不到位,甚至采用哄骗欺瞒等手段收取保费,导致保险纠纷不断,致使居民不愿意进行保险投资,而愿意将节余的钱存到银行的储蓄帐户。三是直接投资股票风险较大。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集团在与世界大企业、大集团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将严重冲击企业生存,增加投资风险。因此,雅论投资收益多高,大部分居民也不愿意投资入股。
   3.宏观社会政策导向。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是导致存款活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劳动收入不断提高,货币工资增加许多。在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金融资产储蓄存款也得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教育和医疗消费的不断增加,拉动居民住房投资增加和消费支出增加,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致使存款活期化。
   4.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动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地接受客户的存款,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主动调节负债结构比例。
   (二)贷款长期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增强了对贷款的强烈需求。一是由于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实行改革开放,消除束缚经济发展瓶颈,促使海南省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农业等迅速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兴民营、股份企业的迅速长大和发展,释放了对贷款的强烈需求。二是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改善城市环境、居民生存条件,地方政府纷纷启动了许多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的政府工程,吸引了大量的银行业信贷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向机场、高铁、公路、桥梁、电信和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些政府工程侧重形象和业绩而不在意投资成本,加之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雅论中长期贷款利率如何调整也难以遏止其长期贷款需求。截止2011年8月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2140.44亿元,同比增加415.91亿元。
   2.住房商品化改革引发了居民的住房贷款需求,使得中长期消费贷款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8月末,中长期消费贷款299.91亿元,同比增加113.24亿元。
   3.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性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以获得较好的考核业绩。
   4.短期贷款逾期违约率通常高于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为达到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目的,往往通过发放中长期贷款人为地拉长贷款期限,将贷款到期时间延后,以减缓短期收贷压力,实现不良贷款双降的目标。
   5.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持续高速增加。虽然我国初步建成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并存的金融市场,并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仍难以真正承担起经济中投融资的重任。90%的投融资重任实际上落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身上,形成了一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导致信贷资金十分紧缺。雅论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调整短、中、长期贷款利率都雅法改变银行贷款投放被动增加的尴尬局面。
   二、存贷款期限错配对经济协调发展和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影响
   (一)存在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隐患
   一是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就会降低,一旦发生存款减少或“挤提”,就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出现支付危机。二是产生利率风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意味着商业银行更多的头寸暴露在利率变动的风险之中,利率作为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均相关的变量,同时作用于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这两个方面,从而使未来收益的变动不确定,利率下调过程中对银行有利,利率上调将给银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损失。
   (二)弱化信贷政策效果
   近年来,人民银行信贷政策高度关注中小企业、“三农”以及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且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对这些群体的资金需求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信贷政策效果。
   (三)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
   信贷渠道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其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一旦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压缩规模来有效落实货币政策,从而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而中长期贷款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当货币政策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经济过热为主要调控目标时,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将导致投资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使得总量控制措施仅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生影响,这将明显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存贷款错配现象的审慎性管理
   一是建立监测体系。各级监管部门要抓紧研究建立经营性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匹配状况监测体系,加强跟踪监测经营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情况,向存贷款错配现象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警示风险,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要采取措施抑制其发放中长期贷款,并建立问责制。二是建议研究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和经济资本占用等考核方式,使不同期限贷款之间的风险权重差异能够较好地反映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抑制金融机构通过增加对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发放合规性以及实际贷款风险的监管,可考虑设定一个较高的中长期存贷比和负债资产管理比例,以抑制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
   (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筛选优质中长期贷款项目
   有效化解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要继续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促进负债结构的优化。同时应据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实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从量上对中长期贷款有所约束。在当前信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对中长期贷款项目进行筛选,挑选那些客户评级较高、收益较好的项目发放贷款,这样既能增加当期的收益,又为今后的资产证券化留下一定的运作空间。
   (三)实行差别化定价,提高议价能力
   化解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同题,各家商业银行要顺应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定价机制;同时主动调整贷款定价期限,尽量缩短贷款再定价的周期期限;积极推进银团贷款,摆脱被动适应优质客户定价要求的局面;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1]。
   (四)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是化解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负债业务创新,自主进行产品定价和主动负债,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可以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通过交易方式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2]。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得以进人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金融创新还有助于丰富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塑造品牌形象,增加本行中问业务收入。
   (特约编辑:罗洋)
  
   参考文献:
   [1]吴茂林.试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运行及其完善[J].财贸研究,2003(3).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全国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经验交流峰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基于AHP的人民银行车辆管理绩效审计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0 0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10 07: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79

帖子

551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19
发表于 2022-3-13 06: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40

帖子

56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11
发表于 2022-3-13 21: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大连理工大学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