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8(2011)11-0020-01
【摘要】:当下世界各国的文化竞争表现在软实力竞争,作为现代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高师院校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音乐教师教育无疑是在这个浪潮下肩负着音乐教育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在新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引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顺应时代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创新性的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在发展中求改革,在改革中谋发展,建立健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高效、富于时代精神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教材;转型期;高师音乐教师教育
一、新教材下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高师教育类教材受苏联教育类教材的影响,我国近50年出版的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教科书,大多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以间接经验(书本)为主”和“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等观点,凸显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理念。
2.理论脱离实际。目前许多教育类教材,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比较突出。
3.以学科知识阐述为中心,侧重于基本概念、知识与原理的确定性的描述,忽视教材对学生的指导性、引导性、启迪性的讨论;讲求知识的精确与理论的完备,强调知识的权威性,忽视教材的人文性、生命性、反思性及知识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
二、转型期的音乐教师教育
(一)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临的四个转型。
1.整个政治的转型。
2.社会经济的转型。
3.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型。
4.人们观念的转型。
(二)转型期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转型期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1.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人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高师院校逐渐扩大自主权,扩大开放式办学,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不再是以前单一办学模式的封闭状态。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处于转型期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刻瞄准就业形势的需求,力争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只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人才,我国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会存在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
2.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作为未来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是一名音乐教师的立身之本。不仅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音乐专业的综合能力。音乐是艺术的分支,艺术是文化的分支,而音乐教育更应集中于对文化的感受与领悟。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因此,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是经得起社会考验的、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
3.以艺术实践为最终目标培养音乐人才。
培养高师教师教育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应对教学实践,能将自身所学运用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在社会实践环节得到锻炼,将教学与实践、行动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转型期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规格。
正确制定处在转型期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只有合理,科学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才能确定教育教学中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的方向,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创新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综合性课程,二是综合实践性课程。
(一)综合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新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综合性课程及实践性课程,这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大改革。由于我国高师培养的是学科课程教师,缺乏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训练,目前中小学出现无人教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新课程对高师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问题,同时也给高师教育类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
(二)综合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实现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首先,实践内容的多元化。在艺术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了传统教学中常规教法,既有校内平台,又有校外教学基地;既有社会演出,又有文艺竞赛;既有歌舞晚会又有独唱独奏;既有舞台表演,又有民间交流;既有国外名作,又有民族传统;既有经典剧目,又有自编自导;既有国内演出,又有国际表演。总之,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各展异彩。其次,实践体系的科学化。在长期艺术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验,以初步形成了科学的艺术实践体系。再次,实践操作细节化。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在艺术实践的构建与实施中,同样是客观真理。
四、新教材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重点突出师范性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取消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自然由高师承担,所以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也应考虑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应当注重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性特点。诚然,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受学科发展水平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因而无论多大力度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现时可行的条件下逐步改革和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应充分考虑历史与现状,及时查找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正确分析改革的可行条件,否则改革可能会停留于“口号”或是流于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9.
[2]刘启静.中外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2000,(5):93―9 .
[3]李方.论高师本科教育科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81―93.
[4]〔加〕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9.
作者介绍:李莉(1983―),女,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和音乐基础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深化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下一篇: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