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办学的困惑与出路

[复制链接]
查看: 808|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4
发表于 2020-6-3 0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农业院校出现了面向基层办学渠道不畅,基层难于吸纳人才;面向基层就业认识模糊,学生下基层动力不足;面向基层办学方向偏移,学校坚守困难等新情况和新问。研究认为面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使命,政府要重视农业及农业科技,重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学校坚持面向基层办学,面向基层农村、面向农民招生,打通人才通向基层的路子。
【关键词】: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困惑;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8.2;S-40;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83-01
  
  The Confusion and Resolution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Grass Roots-Oriented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New Century
  
  LIU Zai-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College Develop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China)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new troubles and problems arise o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onducting grass roots-oriented education program like channel-blockage of running schools, difficulty of talents-absorbing, obscure understanding and deficiency of working in the countryside, deviation of directions of running grass roots-oriented schools, difficulty of adherence to the university-running spirit etc. The belief that running grass roots-oriented schools is the sacred mission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as hol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construct the exten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meanwhile universities should run grass roots-oriented schools enrolling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from the peasants, thus make the way for talents to the countryside free of obstruc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grass roots-oriented; confusion; resolution
  
  面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多年来,高等农业院校坚持为基层提供了大量实用的科技成果以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向基层办学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向基层培养人才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惑。本研究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面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使命
  1.1 面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与生俱来的使命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服务方向,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已任的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农村基层办学是履行社会职能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作为服务农业的高等农业院校,根据科类自然形成的分工,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出高水平农业科研成果的任务。同时,又通过科技推广与开发,为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等农业院校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高等农业院校将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职责。然而,服务社会对于高等农业院校之服务对象“农业、农村、农民”而言,又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服务的对象――“人”而言(暂且不说为基层输送农业科技人才),绝大多数是农民。中国要实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民要现代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增加国民收入主要是由劳动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比资本更大[1]。因此,要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即大力开发农民的知识、能力和技术;二是从服务的区域而言,主要在农村,而且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发展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三是从农业科技的研发到推广链上看,推广的任务最重、最难,且面宽、涉及的人最多。我国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队伍号称“一万中央军、十万地方军、一百万推广大军”[2]。可见,这些特点都存在于基层,这些也一直没有变化。可以说,农村基层依旧强烈呼唤着农业科技和农科人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依旧强烈呼唤着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办学,特别是面向基层培养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要在这些方面做好服务,就要面向基层办学,面向农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与生俱来的使命。
  1.2 面向基层办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永恒的主题
  面向基层办学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成了有限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有了社会组织和企业,高等农业院校是否还要面向基层办学,是否还有必要坚持面向基层办学的方向,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从实施“联产承包”至今,农业、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从无限政府,即包揽一切的政府转变到了有限政府,近些年来诞生许多社会组织甚至企业参与管理。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且相对落后,农民众多且素质相对不高,农村社会管理的任务依旧相当繁重,社会管理依旧需要以政府为主,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管理只能是一种补充。更何况我国农业制度亟待改革,实践证明,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分田单干”农业比村社合作制农业有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社合作制农业比“分田单干”农业更有优势[3]。村社合作制应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可见,农村社会管理以政府为主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就农业技术推广而言,以公益性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仍会长期存在,社会组织与企业代替不了公益性的组织,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利益的保护,农村的稳定,还有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以及保护民族种业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均应以政府的主导来管理。从这些方面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企业,特别是国外企业。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和培训农民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他们灌输的可能是纯技术的东西。而农民需要培训的东西较多,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是不可能替代政府培养新型农民的。政府教育农民、培养农民、引导农民的任务并未减轻。而无论是政府培养农民,还是社会组织和企业培训农民,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基层输送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使命没有改变。
               
       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而言,农业科技是“顶天立地”的事业,虽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科技的研发,特别是创新,即所谓“顶天”;但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需要“立地”的,农业科技与品种选育是从田间开始的,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主要在大田而不是在实验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虽然科学技术不分国界,但农业科技有其自身特点,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研发、推广不同的技术和品种是农业科技的一大特色,即农业科技区域性和地方化,即便是推广外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首先要实行“地方化”,然后才能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特有的“立地”性与区域性特征,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基层服务的方向没有改变。
  诚然,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面向基层办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农业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基层办学又有了许多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前强调的是培养能下到基层的农科大学生,现在不仅要求培养能下基层的农科大学生,而且要求面向农村培训农民;在科学研究方面,以前大多是在农村试验、示范,现在要求在农村寻找课题,针对农业生产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从社会服务方面,以前主要是传播、推广农业科技,现在还要求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医疗防疫、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尽管面向基层办学的内涵和要求有了改变,但作为为“三农”服务的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办学的方向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1.3 面向基层是农科人才长大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0年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超过52%[4]。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农业科技含量的大幅度提高,为农科毕业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创业机会,这是农科人才面向农村基层的巨大吸引力。目前我国农村基层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在村一级基本上还是凤毛麟角,农村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带头人、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可见,农科人才面向农业基层主战场,面向农村生产第一线大有作为。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工业化、农业城镇化的进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包括综合大学在内的理、工、农、医等科类的就业岗位,农科大学生更是“近水楼台”。
  另外,从人才长大的规律来看,基层实践锻炼是人才健康长大的必由之路。基层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因而锻炼强度大,长大提高快。农科毕业生只有“吃得苦”,扎扎实实地干,才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时,“吃得苦”也是农科毕业生长大的必经之路。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讲的就是成才需要经历磨炼,说明不吃苦就不会有成功,就难以担“大任”。“吃得苦”是对所有人才的要求,但对农科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环境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依旧需要坚持面向基层办学,这也是高等农业院校永恒的主题。
  2 目前面向基层办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办学出现了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面向基层办学渠道不畅,基层难于吸纳人才
  据本课题组调查,选取长江大学1998~2008年共11届农科类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其中涉及农学类的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等4个本科专业1 784名毕业生和动科类的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动物医学3个本科专业1 371名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农口就业的总比例为9.8%,其中省内农口就业的比例为5.01%,省外农口就业的比例为4.79%。到县及县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比例仅为0.67%,其中2001~2006年湖北省的县及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接收1名农科毕业生,2007年仅1名,2008年仅3名;在农村职业中学任教的毕业生比例仅为1.17%;自2007年实行支农计划以来,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连续2年支农的毕业生分别为12.80%和7.94%。
  以上数据表明,近10年来农科毕业生到农口就业比例偏低,到县及县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毕业生更少。农科人才面向基层渠道严重不畅。分析其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受体制、政策和科技环境等3个方面的影响。
  1)从体制方面而言,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是“网破、线断、人散”,很多省份都将乡镇农业、畜牧、水产等机构进行了改革,比如湖北省在2005年的乡镇配套改革中,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在工商或民政部门办理法人登记手续,成为独立法人,建立了“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新机制。在这一改革原则和机制的指导下,原乡镇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农技推广单位撤销转变为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政府买断所有乡镇农技人员的身份(包括买断工龄与为所有人员购买保险到改革前),使其退出事业单位编制。根据当地政府与农民的需求,每年确定1~3个公益性推广项目,通过竞争与招标的方式,从原来买断身份的农技员中聘任约1/3的人员,这些人员属于“非盈利性社团组织”,由这些人与当地政府签订推广项目合同,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这样乡镇对于农科大学生的需求大幅减少,即使学校面向基层办学,学生愿意面向基层就业,而基层没有适合的载体,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很难接受农科大学生工作。
  2)从基层农业行政管理岗位进人政策方面来看,过去的农科大学生可以直接分配到基层,从事乡镇的行政管理工作。现在要进公务员序列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即所谓“逢进必考”,哪怕是最基层的乡镇公务员也是如此。而考试的内容与农业科学知识几乎没有关系,必考的科目是“申论”,这对于农科大学生而言并非强项,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作为事业单位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来看,引进人才也是“参公管理”,农科大学生想获得一个事业编制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也要通过考试,其考试内容也免不了涉及与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关系不大的“申论”。结果导致想去基层的专业对口的农科大学生去不了,而不太愿去基层的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则占据了岗位。
  3)从科技环境来看,一是现在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有一定的科技基础,许多农民大体上懂得如何种、如何养、如何管。二是科技通过发达的媒体(网络、报刊、电视等途径)广为传播,农民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农业技术无需走乡串户的农技员来面对面指导。三是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现在一些种子、化肥、农药企业,在推销其品种和产品过程中顺带推广了农业技术。如美国的孟山公司在销售玉米种子时不仅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农民如何栽培,而且连播种机都免费送给农民。由于这些企业受市场机制的影响顺便推广了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推广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一时间,政府和民间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农科大学生的需求就受到了一些影响。
  2.2 面向基层就业认识模糊,学生下基层动力不足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愿意下去的学生没有企业接收,另一方面企业愿意接收的大学生又不愿下基层,这就导致农村基层和一些农业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即使招到了人,也留不住人才。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推出了 “三支一扶”支农计划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引导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特别希望部分农科毕业生能进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但无论是“选调生”、“村官”,还是“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态度仍不够积极,实际效果也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和对大学生面向基层教育的缺失。
               
       从社会层面而言,学生不愿到农村基层,也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大气候中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在一些领域和时段拜金主义甚行、享受主义蔓延的大环境下,在“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的老师、亲友的期盼下,在对自己未来发展、成家、住房等问题的担忧下,致使大多数毕业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大机关,享受较好的物质条件,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或进入高收入的企业,尽快步入“中产阶级”行列。
  另外,由于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大学生长期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在思想上除了政治方向模糊外,还存在着轻视劳动、轻视实践、轻视劳动人民,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型科研单位的倾向,与党和国家“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格格不入。一些大学生为了达到留在大城市或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较高的地方,到处找熟人,拉关系,动员亲朋好友四处活动,不惜“委屈”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而用非所学。不少分到基层的毕业生,也想尽办法“跳槽”,不愿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磨练自己,表现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劳动观念淡薄及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事实上,农村需要大量人才。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 000多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类的技术人员仅100万人左右,只占3.3%。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虽然农业人才市场表现“奇缺”,但截至2009年12月,全国涉农专业的有效就业率依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近40%的是跨专业就业,到农口就业的比例仅为5.01%。可见,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农科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也是大有可为的。虽然机构编制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一名有志大学生,应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
  2.3 面向基层办学方向偏移,学校坚守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推进,一些高等农业院校或涉农高校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出现了发展定位不合理,办学方向偏移,面向基层办学受到冲击和挑战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上,面向基层办学的观念有所淡化。在发展中,各类农业院校定位模糊,相互攀比与交叉,功能趋同与重叠。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型农业院校开办大众化教育,除大幅扩大招生外,还要举办夜大、函授、远程教育;二是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大众型农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农业院校力求专升本,一般农业院校则都在争硕士、博士点,喊出争创国内一流的口号。教学型院校都向研究型大学看齐,连高职高专院校也想挤进精英教育行列;三是在类型定位方面,重学轻术,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地位低,办学面向“低重心”院校就是低水平院校;四是在专业设置上,大多千篇一律,追求多而全,致使面向基层办学被边缘化,得不到落实。
  2)农业院校“去农化”的倾向突出,面向基层办学受到冲击和挑战。由于高校竞争的加剧,不少农业院校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路径时纷纷转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样,传统的强势农科受到冲击和挑战,农科的投入在减少,农科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在逐步下降,面向基层办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坚持。
  3)独立举办的农业院校被合并,校名被取消,面向基层办学更是雪上加霜。1992年,江苏农学院与另外5所高校合并为综合性的扬州大学,首开农业高校被合并之先河。随后,在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厦门水产学院、延边农学院、石河子农学院、贵州农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广西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哲里木畜牧学院、西藏农牧学院、宁夏农学院、湖北农学院11所农业高校并入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或与其他科类高校合并为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另外,还有一批高职高专的农科高校也合并或并入其他高校成为了多科性大学。农科在这些合并高校里不仅缺少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且与其他科类教育很难有平等的地位,充其量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科处于一种放任的自由竞争状态,或者说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人才任其流失,教学只能应付,科研层次与影响不进而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得不以牺牲农科为代价,换取其他科类的发展[5]。而面向基层办学是要有勇气、要有投入、要扶持的,没有刻意的追求,没有学校方面的共识,没有勇气和投入,面向基层办学更是无从体现。
  3 面向基层办学的出路
  面向基层办学,特别是农科大学生通向基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府及社会、学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多方共同作用,齐抓共管。
  3.1 政府要重视农业及农业科技,为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办学创造条件
  3.1.1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及农业科技,建设好农技推广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丝毫不能放松。决不能因为农业生产及保障水平已到了一个较高平台和水平,农业连年丰收而产生松懈情绪和麻痹心理;更不能因企业参与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而放弃建设专业队伍。企业推广农业科技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种子播种环节,完全受利益驱动,而且外资企业居多,更何况从保护民族种业和种质资源的立场出发,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们,企业推广农业技术只能是一个补充。同时,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无论是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还是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都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贡献。为此,首先要建设好农技推广体系,恢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机构,明确事业单位性质,恢复农技员事业编制身份。其次,落实农技站和农技员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经费,所有经费都应纳入财政预算和实行国家补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阶段千家万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现实形势下,从稳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从稳定社会和我国是农业大国的角度出发,必须稳定适宜我国国情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3.1.2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高等农业院校在招生方面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学校面向农村、农民招生 允许高等农业院校单独命题考试,单独录取,面向农村、农民招生,满足广大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现阶段,农村虽然有大量的生源,但因全国统一高考,以至于高校的门槛太高和考生家庭经济情况有限,造成大量的适龄农村青年上不了大学。要实现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基层,农业院校可率先实行招生改革,除现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即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年)和面向农职业中学招收农职业高中生外,还要重视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从国外农业教育看,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基层,培养农业劳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保证。以日本为例,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日本国所有公民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人人均等的入学条件,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教养和精湛的专门研究和应用技能的人才。因此随着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后务农者大有人在,据日本教育统计资料,日本农民本、专科大学毕业生约占40%左右[6]。日本之所以重视农业教育,大力发展4~5年制的农学、水产、畜产等专业类大学和2~3年制农业短期大学(各都道府县和农协等社会团体办),就是为了培养“自主的农民”,日本《关于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的提案》曾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农民的技术和能力,以提高农户的技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展的工作就是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要想提高农民的技术和能力,就必须要依赖办教育”[7]。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看,也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大学生,美国约占50%,荷兰、以色列也在40%以上。可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业劳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保证。国外这些先进的经验,我国应充分予以借鉴。
               
       3.1.3 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农业院校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特殊政策
  1)要修改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准入门槛;通过立法手段保证农科大学毕业生通向基层。通过调整立法(法律或法规)保障和促进农科大学生通向基层,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是有先例的,对我国农科大学生通向基层也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虽已出台,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编制、队伍素质等都没有详细规定,能否考虑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准入门槛,比如在农业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农田经营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受过相应层次的农业院校正规训练,确保学有所长的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加速农业技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促进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2)完善现行政策,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最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2006年,国家人事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提出了“三支一扶”计划。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发(2006)16号〕,构建了农科大学毕业生通向农村就业的桥梁,2007年,到湖北省农口就业的农科专业毕业生达到14.03%。实践证明,政策到位,执行有力是激励农科毕业生走向农村的最大法宝。因此,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继续组织实施和执行好“三支一扶”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深入探索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农科毕业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3.1.4 要高度关注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的农科教育 由于涉及学校较多,问题也比较突出,不是个案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我国这种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弱质性将是长期存在的。因此,要求涉农高校对农科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扶持,面向基层,办出特色。
  3.2 学校要坚持面向基层办学,打通人才通向基层的路子
  3.2.1 明确思路,确立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 有明确且立志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是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能否面向基层的前提。高等农业院校如何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所处的学科特点,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和“重心”,正确地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面向基层,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在确定办学理念上,要牢记农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正视天然形成的和客观存在的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和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层次方面与非农业院校应有所区别;还要充分考虑农业院校“服务区域性”的特点,认真分析本省省情、本区区情,掌握本区域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摸清本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办学理念。这是高等农业院校能否面向基层的关键所在。
  3.2.2 发挥优势,构建有利于通往农村的学科与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在面向基层的进程中优势很多,其中学科与专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科类院校所不能比拟的。高等农业院校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强调以农为本,形成有利于面向基层的学科与专业。一般来讲,农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本行,可以说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强项。农村基层虽然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但大量需要的还是农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为此,农业院校切忌不顾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为了一时的发展,兴办过多的面向城市、面向工厂就业的专业,这是不利于农业高等教育面向基层的,也是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
  此外,学科和专业要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所在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和相适应,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方特色。本地区社会有什么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就有什么责任。只有这样,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基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2.3 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形成学农、爱农、务农的学校风气和氛围 一般来讲,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在县和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部门就业,甚至于在农村当农民。这些地方工作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苦,工作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大。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特别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确保培养的人才能通往农村。
  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大学生座谈,他希望农科学生学农爱农,刻苦学习,加强实践,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8]。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学农爱农教育作为面向基层教育的主要内容,抓早、抓紧、抓彻底,使这一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抓紧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农业科学有足够的认识,做到学农爱农,立志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学习期间,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直接到农村去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也增进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为学生毕业后在艰苦的岗位工作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毕业前夕,学校还要强化毕业生思想教育,对毕业生进行面向“三农”、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的教育,为促进人才通往农村再注射一支强心剂。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谢宝康.谁来决定我们吃什么?[N].中国经济时报,2011-06-03.
  [3] 李昌平.我国农业制度亟须创新[N].文摘报,2011-06-09.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2.
  [5] 刘在洲,胡成功.合并高校农科教育发展之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53-57.
  [6] 陈俊英.日本培养农业劳动力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1998-04-20.
  [7] 张 艳,李水山.日本教育、科研、推广的关系简述[J].高等农业教育,1996(3):63-64.
  [8] 新华社.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N].人民日报,2009-0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中国科协第59期学术沙龙聚焦转基因水产动植物
下一篇: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3 07: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