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为语力看《红楼梦》问候语的翻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复制链接]
查看: 470|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2303
发表于 2022-7-22 18: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本文旨在把语用学中澳斯汀(1962)和塞尔(1969)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翻译理论的研究中,目的在于解释和阐述在文学作品的问候语翻译中,译者如何实现施为语力的对等。作者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的问候语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译者如何使原语言文本中的施为语力在目的语文本中得到再现,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为施为语力的翻译研究提出一个尝试性的理论框架。此前,语用学界和翻译界都有许多针对翻译对等性的研究,例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何自然使用并阐述的语用等效,以及希基提出的成事行为影响对等。本文作者尝试对言语行为中的另一方面即施为语力进行研究,并利用“施为语力对等”这一概念。  根据澳斯汀(1962)和塞尔(1969)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当人们说一句话时同时实施了三个言语行为:即言事(以言指事)行为, 施为(以言行事)行为和成事(以言成事)行为。作者以施为行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理论运用到翻译对等性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引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其一为杨宪益夫妇所译,其二为大卫•霍克斯所译)中的问候语为语料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将原文中的问候语进行收集和分类,通过手工收集和语料库统计得出,原文中共涉及问候语653 条,并从人物关系,问候语功能以及施为行为三个层面对问候语进行分类。通过在线语料库检索,将原文分别与杨译本和霍译本进行匹配,比较杨译本和霍译本的异同。  其次,文章利用施为行为和施为语力等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下的施为行为,文化背景中的施为行为以及语用层面的施为行为三个方面入手,对比在翻译过程中施为语力的对等情况。  通过对译本中有代表性的问候语翻译所做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作者看到施为语力的对等性可以用于判断文学作品中对话翻译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只有当原语言文本中的施为语力在目的语文本中得到再现,即译者没有遗漏,添加,或误译原语言文本中的施为语力,该译文才是成功的。其次,作者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处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例如,言语因素, 文化因素及施为语的等。基于以上研究,作者为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尝试性的理论框架。通过该理论框架,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得到更好的阐述,翻译过程的本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上一篇:俄语转喻的语义和认知分析
下一篇:多质材料的射束硬化校正方法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