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学具 生成高效课堂

[复制链接]
查看: 746|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692
发表于 2020-8-15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优质课、观摩课运用CAI课件的比比皆是,但学具操作显得有点淡。虽然CAI课件具有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揭示事物的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扩充信息容量等优势,但传统教学中的学具辅助教学,其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更能体现数学课的活动教学。学具的动手操作更能开启孩子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挖掘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具的使用真的能如此完美地发挥“灵丹妙药”的功效,达到我们美好的初衷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运用不当,学具反而会成为课堂学习中的绊脚石,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催化剂”。那么,如何有效地使用学具,生成高效的课堂呢?我认为要注意三方面:学具使用前的精选、使用时的巧引、使用后的互动。
  一、学具使用前要精选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但使用学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选用学具,选择怎样的学具应视教学内容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定。例如:教学第一册《统计》一课时,为帮助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物图片(如:花片、水果、动物图片等)供学生粘贴;教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方块统计图”,则需为学生准备水彩笔、方块统计图纸以作涂色之用;但教学《乘法竖式》一课时,只需组织学生利用加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类推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而不需使用学具。如果盲目地使用一些不必要的数卡学具来尝试摆放竖式,则不仅没有发挥数卡的真正功效,而且对教学也谈不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学具操作是必要的、有效的、可选的;雅益于教学的、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学具操作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应杜绝的,因此学具使用前应注意选择。
  二、学具使用中要巧引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为了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和雅序,保证操作效果,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明确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要求,知道操作的顺序和应注意的问。以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是把操作的最终目的交给学生,结果操作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操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分解成几个分目的,按操作顺序分别提出来。这样操作下来,学生思路清晰,通过操作活动使解决的问题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如下:(1)请学生用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根火柴棒,首尾衔接――三角形。(2)指导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教师板书:三根线段,端点连接――三角形。(3)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三角形的意义。(4)让学生想一想用3厘米、3厘米、 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5)再让学生想一想用3厘米、4厘米、1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这样的操作实践,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三角形的鲜明表象,同时也发现了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并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使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从操作入手,由动作感知到表象积累,逐步掌握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相应的空间观念。
  三、学具使用后要互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的。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清晰地梳理知识的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学习品质。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操作结束后:
  师:对于刚才的操作结果,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生1:我们组是先给平行四边形做一条高,然后沿高将它剪开,把右面的图形平移到左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们组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再加上剪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我们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回顾一下我们推导的全过程: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将其剪开,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知识的结构,通过新旧知识的引导迁移,操作总结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儿童好动贪玩的天性,将近于玩具的学具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见其形、闻其声、触其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有颜色、形状、质地的学具中,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感知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充分发挥潜能,使其智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我想,根据教学所需选择性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使用学具,定能成就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以学生为本抓德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有效创新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5 1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5 14: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