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抓德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 661|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88
发表于 2020-8-15 14: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德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有效性弱化的状况,必须认真研究德育对象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高校德育有效性问日益得到人们关注。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弱化与其实践中整体取向上存在的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多年来,高校德育存有泛政治化倾向,即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这种倾向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二是过分强调德育的功利性。长期以来,德育被视作“消防队”、“救火车”角色,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抓什么,过分突出学校德育的外在功能,即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不到位的状况依然存在。三是过分强调德育的独立性。即德育的实施与高等学校其他的教育渠道、教育环节割裂开来,强调德育自身功能多、其他教育的德育功能少,即没有做好结合的文章。由此看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针对自身性质及工作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一、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德育理念的核心价值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注重德育的价值、定位、职能三个方面的统一。在德育的价值上,要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这是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对教育的追求。德育的社会价值一定包括了个体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个体价值。所谓个体价值,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尊重,自主、自立、自我发展。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重视德育在青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都来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高于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陶冶情操,塑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大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这其实就是实现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的统一。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但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错位,重智轻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按照这种片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概括为:有智商的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独创,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信仰,有目标没有希望,最后出现有青春没有热血的危险结果。在德育的定位上,要实现德育的政治定位和德育的教育定位的统一。德育的政治定位就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的教育定位就是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灵魂,德育要为其他教育提供动力、导向、保障作用。在德育的职能上,实现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当前更应当强调服务。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类。一是属于是非不够清楚的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思想教育;二是属于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三是属于具体利益、具体问题引起的思想情绪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宝解难。总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讨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高校德育提出了造就人的全面发展新要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国际人才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借鉴。这些新要求高校德育的路径探讨上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加强做人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新时期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部分毕业生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东西,而忽略了做人的根本,过分重视功利的东西,而忽略了情感和理想。用人单位一致提出,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能力不足,责任可补。中国历史上强调做君子,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对理想、信念、责任的升华。
  加强奋斗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竞争的意识,使之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追求。比如特困生的“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问题。资助特困生,不仅是资助几个钱,更重要的是弘扬一种刻苦学习、发愤读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没有苦中苦,就没有甜中甜。苦难是一所学校,吃苦的经历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物质贫困可以促使一个人发奋图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并可以创造雅比巨大的精神财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都要由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合璧,促使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都是一种基础性因素,都是一种物质基础。当代人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是,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拔。因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而失去生活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出现轻生和自毁的行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行为放荡。据调查,高校20%的在校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主要是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人际交往障碍、青春期烦恼和升学就业中的困惑等心理问题。因此,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加强自我教育,内化教育功能。众所周知,内因和外因是一对辨证关系,内因占主导地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强调道德的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的灌输,才能在头脑中确立起来。灌输是外在的,道德教育最后要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才会起到我们所期望的作用,这就必须加强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总之,德高校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结合文章。同时,教雅定法,也应因材施教,研究新特点,针对情况,采取新方法,探索新途径,力争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 .
  [2]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有效使用学具 生成高效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5 14: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50

帖子

547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75
发表于 2022-3-13 10: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大形考作业答案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