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673|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102
发表于 2020-8-13 07: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了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需引起特别关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
  
  
  刚刚过去的10年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最为迅速的10年。据统计,1999年至2010年3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314所。新建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办学水平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开办本科时间不长,这些院校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与贯彻执行力统一性
  办学定位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一般来说,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等。学校定位的合理与否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在高等教育办学格局中真正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所催生的。这类高校在服务面向、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明显的区域特色,为本地区的发展担负着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与新技术推广的责任,这类高校将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合适的,但我们发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后,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主线,将应用型办学定位在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贯彻执行。但事实却非如此,有的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综合大学,近期目标是办合格本科,中远期目标是办学术性的硕士点,这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不符。应用型高校应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一种人才类型,不是人才的层次,可以办硕士点,但办的应该是专业硕士,而不是学术型硕士。在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发现,很多参评学校都是参照“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方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一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也没有业界人士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社会需求和业界发展的需要。
  再如,在学校定位描述中将“应用型”描述成“应用性”,也是不妥当的。 “应用型” 和“应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用性”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应用方面的能力,“应用型”是人才类型,这类人才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本科教育基础,并能在生产实施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工艺设计、指挥组织、调试运行维护设备等。作为一种类型,应用型人才有其本质特征和属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保障条件等,所以将学校办学类型描述为“应用型”应该是恰当的。
  二、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
  课程是培养和塑造学生最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从课程入手,探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规律的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技术的最新发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教学主题和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教给学生基本的原理,真正体现基础理论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用能用的课程设置原则。要适当下调理论课课时,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学校的课程设置、企业的实践安排一定要突出应用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但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延续学术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从“学科导向”转变为“专业导向”,过分重视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严密的系统性,单一课程对应学科的知识连贯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忽视实践性、选择性课程,课程结构单一。与之相对应的问题体现在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上,有些参评学校强调自己所使用的教材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所编写的规划教材,认为选用这样的教材就能保证质量。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众多高校采用的都是重点大学编写的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调整,所有专业教学的都是同样的内容,相同的学时数,既没有体现出专业的针对性,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与应用型课程相对应的是教学方法改革。应用型课堂教学应摒弃过去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实行课堂双向互动,在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在教学观念上要抛弃过去偏重教学理论、轻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和事物本质的把握与理解。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班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 、“CDIO工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没有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枯燥、不生动,引起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尽管大部分教师也意识到了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改的最多的仅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多媒体使用的效果来看,效果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只是将书上的内容移植过来,还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教学课件,对其进行修修补补,增增减减。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一致的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教学的强化及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解决生产一线所遇到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一线性”,因此,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就目前看来,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没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即没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规定。二是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还没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的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等下线比例。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的选题没有达到 50%以上是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要求,选题过大过空,没有针对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到位,指导人数偏多,论文的开题、指导过程和批阅不规范等;有些论文甚至还存在抄袭等现象。三是实验课教学组织安排不合理,实验开出率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多;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结合不合理,开放性实验室在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还偏少。学生在实验前没有做充分准备,不能够根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四是实验指导教师力量缺乏,实验教师队伍地位和待遇不高,结构不合理。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学历、职称不达标。对于这一点,新建本科院校大都能意识到,因此,在建校之初就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的理论知识基本达到要求,最为缺乏的应该是实践能力。而应用型人才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进行培养的,相对于学术型人才,他们更加强调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尽管也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研究开发能力,但更需要实践能力,更需要加强具有行业背景、职业资格和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环境不熟悉的教师很难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制定“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有计划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行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了解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管理一线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充实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以从企业(行业)聘请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企业(行业)人士与本校教师的交流学习,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体系建立
  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产学研合作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和业界联合,形成合作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科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学校发挥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援,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考察一所学校产学研合作将从“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新建本科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尽管每所学校都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但是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发挥出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最大叠加效应。在学校和业界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求业界为自己服务、支持自己的多,而学校为业界提供服务的少,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有横向课题,但总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实力、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力量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除了要力争为业界多作贡献外,要重点强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建设,制定鼓励和激励政策和机制,引导鼓励教学部门和教师积极与业界联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六、应用型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标准的制定,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些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采用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模仿或沿袭学术性大学的内涵,将学术性大学的指标体系移植过来,混淆了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质量监控体系上的差别,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还是沿袭传统的考评体系,体现不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要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有效的评价,建构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的选择,以及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专项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资源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j2008Azx05)和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0948)]
  
  [责任编辑:吴芳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踏板操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验课的创新教学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3 07: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3 0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1

帖子

54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62
发表于 2022-3-14 0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大连理工大学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