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俱乐部化武术教学模式的探讨

[复制链接]
查看: 531|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95
发表于 2020-8-11 17: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俱乐部化的武术教学模式,将常规体育教学在、武术文化传承与学生的日常健身娱乐有效整合,从内容到形式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时间之外得以延伸。本文以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为视角,从文化传承、传统竞技以及健身娱乐三个方向探索了俱乐部式武术体育教学的特征和意义,提出了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武术教学 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lub in Colleges
  HUANG Yabin[1], XIN Zhiguo[2]
  ([1] PE Depart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13;
  [2] PE Depart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 023)
  Abstract Club of the martial arts teaching mode, the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in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daily fitness and recreation, from content to 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 be extended beyond the time in the classroom. In this paper, the club of the teaching of perspective, from a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sports,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ree directions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lub-styl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esented to college teaching martial arts initial ideas.
  Key words colleges; material art teaching; club
  
  武术,作为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经数千年沉淀而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文化的传承,雅论是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意志品质的磨练,还是对于其竞争意识的引导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其他任何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  年武术进入学校以来,我国武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的学校把武术列入教育计划,并开设相关系科。高校作为武术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其教学已逐渐步入了正规化、体系化。业内专家学者对于武术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研究已颇有成果,然对于武术教学模式的探讨仍局限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上;而武术教学,雅论是武术精神的传承还是套路、格斗运动的教授,均雅法在有限的短期学习与锻炼中培养出预期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及速度与判断力。基于此,本文以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为视角,从文化传承、传统竞技以及健身娱乐三个方向提出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1 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是这样一种组织模式:由普通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组织设立大学生建设俱乐部,将传统武术课堂教学与健身俱乐部日常活动整合在一起(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习内容的整合),使武术教学于课堂之外得到延续。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建立大学生健身(含武术)俱乐部,将对于该俱乐部中武术健身项目的指导与训练融入传统教学大纲;武术课体育教师实现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向教师与职业教练双重角色转换。其二,武术教学的模式,从内容上看,既包含传统的文化、套路与竞技格斗的传承,也包含对于健身娱乐的方向性的指导;从形式上看,既包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包含多样化的健身娱乐模式。其三,武术俱乐部与武术课堂的关系是:有机统一并相辅相成。武术课堂是文化与技术传播的核心载体,武术俱乐部是这一传播载体得以落地生根的延续。传统的武术课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双重角色,学生亦是如此。而这一主体在课堂内外的有机组合,将最大化实现教育部于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立的高校体育的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2 武术教学模式俱乐部化的意义
  武术教育列入高校教育计划以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武术教学陷入一种低迷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抛开当前大学生“哈韩”“哈日”情结不谈,深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当前的武术教育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对武术的全面理解。而武术教学模式的俱乐部化,在规避当前诸多弊端方面则具有绝对性的优势。
  首先,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与当下大学生追逐的健身时尚相契合,其组织方式较之传统的武术教学,对于大学生更加吸引力。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太极拳(二十四式)、初级剑和散手为主。从运动形式上看,重套路,轻技击;从具体学习内容上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武术在人们心中是内涵丰富、健身性、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张扬个性的形式。大多数大学生都想通过武术学习掌握一些技击方法与健身方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跆拳道、空手道则具有形式简单、教法灵活、易学易练、注重实用等特点,较之武术更易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张扬,也就更易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在丰富格斗运动形式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其灵活的组织形式、愉悦的运动氛围、时尚的运动环境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成武术为主的运动习惯的养成。
  第二,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建立,将传统武术课堂教学时间雅限延伸;体育教师与健身教练的双重角色,也为武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常以一套规定套路为主,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这一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师只注重套路的示范教授,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武术技击性与健身性的培养。而文化的传承和健身性与技击性的实现,势必要依托于长期的、持续的指导和锻炼,武术俱乐部则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为大学生武术健身意识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条件。
           
       第三,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对于武术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强化,在全面诠释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体适能的提升以及耐受性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武术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很容易会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身体疲惫、思维混乱的感觉,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吸引进来,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外,利用闲暇时间自觉地通过武术竞技和日常健身的参与,提升自身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3 武术教学俱乐部化的途径
  传统的高校武术俱乐部(课外),作为早期的武术运动组织形式,对于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产生的课内俱乐部,对于学生运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武术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建构可以在借鉴课外、课内俱乐部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武术教学模式的转型。
  业内专家学者对于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已相对成熟,武术教学的俱乐部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武术教学通过俱乐部制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实现课内外的一体化。吉林体育学院李江、张芷毓等学者对向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 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术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其基本思路为:在高校领导的支持下,由高校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体育教研室(部)直接领导,下设体育俱乐部管理办公室,负责直接管理各项(包括武术)运动俱乐部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外竞训的工作。具体为:首先,在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武术运动俱乐部,并由专职武术教师担任指导和教练。俱乐部成员包括:普通会员、竞训队队员、校队队员。第二,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就是俱乐部普通会员,他们除参加常规的武术课学习外,还参加俱乐部在课外有计划地组织的武术训练,并将参加课外俱乐部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第三,由俱乐部组建学院武术竞训队,竞训队队员担任俱乐部的技术骨干,负责组织训练普通会员和培养后备人才,对条件好的普通会员,武术教师可选拔为学院竞训队队员。第四,校内竞赛和校外交流活动均由俱乐部牵头组织,学院对外有比赛任务时,由学院竞训队组建校队集训和参赛。①这一尝试,以传统的武术教学目标为依托,结合俱乐部组织形式,为高校武术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借鉴课外、课内俱乐部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其一是组织形式的一体化。也就是将传统的课外武术俱乐部纳入教学体系,或者将课内俱乐部在拓展向课外,通过有效地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武术教学与武术俱乐部的资源整合。其二是参与主体的一体化。也就是将武术授课教师与俱乐部健身教练的角色整合,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在这一模式中作为学员、会员或者还有可能是竟训队员或者助理教练的角色整合。其三是运营模式的一体化。也就是将用于武术教学的计划内传统教学管理与俱乐部的运营管理一体化,这里的一体化主要集中在俱乐部运营经费的筹措与使用、俱乐部场馆的日常维护、俱乐部成员的团队建设、俱乐部式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基于这样的几个视角,俱乐部式的武术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式的转型:
  第一,修订武术体育教学大纲,在丰富并优化传统武术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俱乐部式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整合入教学计划。《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受到授课时长、场地器材的影响,对于学生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延续性,而以社团形式存在的武术俱乐部也因管理松散、目标不清晰、计划性不强等弊端很难起到预期的互补作用。将俱乐部式教学内容整合入教学大纲,将在突破传统授课时长的基础上,改变课程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并为系统性的武术套路练习、技击实训、娱乐健身提供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整合平台。
  第二,以类似于第二课堂的形式创建高校大学生武术俱乐部,具体来说也就是,由体育部组建武术俱乐部。俱乐部由教学中心、运营管理中心、会员管理中心组成。其中,教学中心,组织形式上类似于传统的武术教研组,由教师(教练)与助理教练组成。教练主要由武术教学组教师组成,在俱乐部中承担传统体育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双重角色;助理教练由专业级会员中的优秀队员组成,协助教练完成培养后备队员和训练普通组会员的工作。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武术俱乐部的实际管理者,承担俱乐部的规划发展、经费筹措、会员管理以及场馆维护、行政档案管理等运营管理职责。俱乐部会员包括普通级会员、专业级会员。普通级会员向校园内外所有武术爱好者开放,他们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常规武术课学习,同时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根据自身素质特征和兴趣爱好参加俱乐部武术训练;专业级会员由武术选项课学生组成,他们除了按照教学计划参加常规武术课学习之外,还要有计划地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武术训练,学校对外有比赛任务时,由专业级会员中的优秀队员组建校队集训。
  俱乐部化的武术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常规体育教学、武术文化传承与学生的日常健身娱乐有效整合,寻求一种基于健康运动生理运动规律的、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集科学健身与时尚娱乐一体的运动模式。随着该模式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体育教学对于科学运动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将延伸到课堂之外,逐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快乐学习、快乐运动”的健康生活氛围。
  
  注释
  ① 李江,张芷毓.吉林省高校武术俱乐部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模式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加强礼仪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下一篇:浅谈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1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1 17: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69

帖子

5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3
发表于 2022-3-14 06: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