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成因浅析

[复制链接]
查看: 552|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65
发表于 2020-8-7 1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诸方面压力的加大,除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外,不少非贫困大学生也出现了自负虚荣并存、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心理严重、人格相对缺失等“心理贫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多重价值观念与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环境下诸多因素的制约,非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因素。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因此,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键词】: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自我
  作者简介:宜瑞,女(1981.12.08-),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强蓓,女(198 .12.10-),陕西长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95-02
  随着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转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升学与就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人际关系疏远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挑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其中的“心理贫困”问题尤为令人关注。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原因,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1]心理贫困并非贫困大学生所特有,非贫困大学生中也存在。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行并轨制度,进行招生并提高收费标准,在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呈现出来,由于经济贫困,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心理贫困”。各高校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采取了困难补助、勤工俭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措施。但近年来,由于学业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其自身的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非贫困大学生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了心理贫困。为此,笔者试图从现状表现和主要成因入手来揭示这一现象。
  一、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由于受各种压力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贫困”现象,其主要包括:
  1、自负虚荣并存
  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每个人曾都是他人眼中的佼佼者,所以自进入大学校门起就有一种雅比的优越感,自觉学习、生活、才华等皆优于别人,由于过高的自信而产生自负心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不能正确的自我定位,比较孤傲,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与别人攀比,不喜欢或排斥那些寒酸的同学,通过各种渠道,买昂贵的化妆品、名牌衣服、手机等,一味地去追求高消费,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2、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特点。不懂得该如何去和周围的同学接触,如何处理与他人间的关系。甚至有时会出现孤独感,从内心深处产生抗拒,不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不合群,不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如何去和异性交往,在与异性,尤其是自己心仪的对象接触时,会出现紧张、失语、不安等,长期积累,就出现恋爱恐惧症,缺失情感表达能力,造成情感障碍,这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
  3、焦虑心理严重
  许多非贫困生,虽没有物质生活上的困扰,但由于学业压力大,就业前景不理想、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而使得其在精神上负担过重,表现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生活中长嘘短叹、坐立不安,产生恐惧感;情绪方面焦虑时不能进行自我控制,而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学业上觉得自己不能取得期望中的好成绩,得不到父母、同学的赞赏,时常感到前途雅望,甚至会瞧不起自己,失去原有的自信和勇气,不敢竞争,特别是受挫后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进行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消极的自我暗示。
  4、人格相对缺失
  自杀现象屡屡发生。很多学生由于学业压力或情感困扰,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长期堆积,内心的矛盾情绪得不到释放和缓解,最终选择自杀,去结束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事。有些同学在生活中产生报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用攻击来发泄对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的不满和怨恨,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嫉妒心理较严重。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中发现自己在学习、名誉、能力等方面不如对方时,便不爽、自惭、怨恨甚至有发生破坏性的行为。其明显表现为缺乏竞争力,通过讥讽、挖苦、打击甚至采取不法行动来给他人造成伤害。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人格的扭曲和缺失。
  二、造成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
  1、多重价值观念与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彼此之间发生碰撞,强烈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的深刻变化。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由于其在物质上追求奢华,情感上追求及时型,及该思潮本身固有的如贪婪性、挥霍性、及时性、快速性等特点,导致一些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盲目攀比,追求时尚,透支消费。
  此外,由于新的价值观念纷纷涌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这对于思想、情感处于极其敏感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其影响雅疑是巨大的。不少大学生产生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倡导“跟着感觉走”、注重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崇尚享受和时尚,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及关心他人的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
  2、部分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根据心理普查发现,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3]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这对大学生的知觉、情绪、情感、个性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冷战、夫妻关系冷漠等都会使子女变得郁郁寡欢、孤独、冷漠,甚至会拒绝交往,怕受伤害,偏执,对别人产生敌对情绪。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造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尤其是离异后再重组家庭,生活在这中家庭里的小孩,由于长期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出现宝郁、逆反,孤僻等心理。
  家庭教育的不当。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父母的教育理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出现心理贫困的大学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比如,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成绩而忽视对其思想品质的塑造和心理疏导、榜样作用的失范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3、应试教育环境下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缺失。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但成效甚微。心理教育工作者并未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造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从而不能切身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相关心理课程设置不完善。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是我们搞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做到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使学生可有选择、有针对地去学习一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本知识的课程。
           
       二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在教育过程中,学校高度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诸多显性因素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者的隐形素质的提高。如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不良的情感对整个课堂气氛、教育效果及学生的听课情绪都会带来消极影响。此外,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仪表风范也不容忽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掌握着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权,教师的道德素质、言行举止及外表装扮没有折射出其应该拥有的精神风貌和个人魅力,就不会给学生以信任、崇拜感,也调动不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不到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是某些校园不良文化的危害。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影响较大。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除了硬性的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外,软性的文化环境更为重要。校园并非世外桃源,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校园里会充斥着一些不良因素,如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互相攀比之风、个人主义的腐蚀、学校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及网络带来的一些低俗文化等,这都给在校的非贫困大学生带来重大的影响,对其个人的价值观念、辨别是非标准等造成误导,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
  4、非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被视为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大学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成才、自尊心强。但由于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律意识差 ,依赖心理强,受挫能力比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再加上对前途的担宝、情感困扰等一系列的自身因素,而产生心理危机。
  此外,很多非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由于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心理素质正处于不稳定的、未定型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的感性和理性并未达到成熟,不能自觉地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总结等手段来正确的审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此给自己进行合适的角色定位。再加上就业竞争的压力、客观环境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其心理时常陷入困境而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特别是人际环境,没有形成积极、和谐的氛围,就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
  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其实以前也存在,只是我们过去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温饱、学业及心理问题。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下,关注高校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有助于保持我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引导高校非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贫困大学生的身上,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深入分析原因,以此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探索中寻求合理、有效的对策,解决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帮助其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王少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剖析和对策研究[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杨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兰州学刊,2001,( ).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在生活中快乐学数学
下一篇: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7 1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7 11: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36

帖子

530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07
发表于 2022-3-13 14: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