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精读
学校: 无
问题 1: 1. “先王以经纶”中的经纶是什么意思?()
选项:
•
A. 整理蚕丝
•
B. 常
•
C. 经典
•
D. 权变
答案: 权变
问题 2: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著名文艺评论家克罗齐提出的。
选项:
答案: 正确
问题 3: 1. 对于为什么要研读经典作品,常见的一共有哪几种态度()。
选项:
•
A. 激进主义态度
•
B. 普遍主义态度
•
C. 虚无主义态度
•
D. 历史主义态度
答案: 普遍主义态度
问题 4: 2. 有人提倡把本质性的道理从经典中抽象出来,然后对经典文本进行漠视和抛弃,这属于()。
选项:
•
A. 激进主义态度
•
B. 普遍主义态度
•
C. 虚无主义态度
•
D. 历史主义态度
答案: 虚无主义态度
问题 5: 3. 《诗经》没有直接记录历史事实,无法反映了社会状况。
选项:
答案: 错误
问题 6: 1. 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成书年代在()。
选项:
•
A. 战国初期
•
B. 战国末期
•
C. 春秋初期
•
D. 春秋末期
答案: 战国初期
问题 7: 2. 思孟学派的发端者是()
选项:
•
A. 庄子
•
B. 曾子
•
C. 庄子
•
D. 荀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 3. 古时候,谁写的书就一定会著谁的名。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 1. 关于曾子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注重修身
•
B. 注重孝道
•
C. 好勇斗猛
•
D. 明仁道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 2. 游子认为孔子说的“死欲速朽”就是希望人死后身体赶紧腐烂。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 3. “忠恕之道”和《大学》有本质性关联。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 1. 儒学的内在化从思孟学派开端,在哪个时代实现了集大成?
选项: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 2. 辨伪学的滥用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 1. 古代的学制有什么特点()?
选项:
•
A. 以官学为基本方式
•
B. 以贵族子弟为主体
•
C. 以六艺和六经为基本教学内容
•
D. 以私学为基本方式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 2. 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
•
B. 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
C.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
D. 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 3. 先秦是一个缺乏私学的时代。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学记》中大学教育的特点?()
选项:
•
A. 教育强调一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
•
B. 大学强调完整人格的塑造
•
C. 教育止于知识
•
D. 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培养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 2. 《学记》中说到不同学年要有不同的境界,其中三年应达到的水平是()。
选项:
•
A. 离经辨志
•
B. 博习亲师
•
C. 敬业乐群
•
D. 论学取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9: 3. 《学记》中的“中年考校”的“中”是“挨着”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0: 1. 古代大学的最终指向是()。
选项:
•
A. 知识
•
B. 建国
•
C. 修身
•
D. 治国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1: 2. 人类对万物的认识是通过“类”来展现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2: 3. 知类和通达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3: 1. 大人之学的体现不在于()
选项:
•
A. 人的本质
•
B. “天大、地大、人亦大”
•
C. 人普遍的共通的精神本性
•
D. 贵族身份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4: 2. 先秦时期进入“大学”一般需要贵族身份。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5: 1. 儒家强调人的追求、思想和修养上的平等所体现的道理不包括()。
选项:
•
A. 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
•
B. 为阶级社会注入动荡与活力
•
C. 儒家的精神来自于历史
•
D. 体现了平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渴望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6: 2. 对《大学》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选项:
•
A. 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
B. 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
C. 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
•
D. 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7: 3. 《大学》对于传统有一种深刻地、彻底地继承。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8: 1. 《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
选项:
•
A. 董仲舒
•
B. 朱熹
•
C. 王阳明
•
D. 程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9: 2.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选项:
•
A. 郑玄
•
B. 司马光
•
C. 章太炎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0: 3. “错简”是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1: 1. “在明明德”一句中关于“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存”的意思
•
B. 和“是”等同
•
C. 指精神思想的专注状态
•
D. 是一种主体的凝聚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2: 2. “明明德”和“亲民”是“至善”的内容。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3: 3. “念兹在兹”中“念”和“在”的意思相近。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4: 1. 对“明德”的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
A. 先秦古人讲明德着眼于君道
•
B. 先秦的明德就是明德之政或明德之治
•
C. 明德的反义是昏德
•
D. “德”一直是褒义词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5: 2. 古人对“明德”的向往其实也是期待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规范能规范、清晰地掌握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6: 3. “在明明德”中第二个明是“照明”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7: 1. 古人将天命义理化,体现的道理不包括()。
选项:
•
A. 为期待的品质和道德的准则找到依据
•
B. 使明德具有必然性特点
•
C. 导人向善
•
D. 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8: 2. 天的伦理化实质是我们对天的重新发现。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9: 3. 古人认为“明德”的根源来自于自己。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0: 1. 传统的“明德”有什么特点()?
选项:
•
A. 属于贵族
•
B. 实质是一种政治的理性
•
C. 以天命为依据
•
D. 以贵族为主体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1: 2. 明德在阶级世界中现实与想象的政治载体是()。
选项:
•
A. 文人
•
B. 圣王
•
C. 平民
•
D. 先哲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2: 3. 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
选项:
•
A. 尧
•
B. 舜
•
C. 汤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3: 1. 战国时礼崩乐坏,《大学》认为重建明德的任务落在了哪家学派身上?()
选项:
•
A. 墨家
•
B. 法家
•
C. 儒家
•
D. 道家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4: 2. 据顾炎武的《日知录·周末风俗》记载,春秋战国之变的体现不包括()。
选项:
•
A. 春秋时的战争无矩到战国时的有序战乱
•
B. 从春秋的礼信到战国的权诈
•
C. 春秋的祭祀和聘享在战国被取消
•
D. 春秋时宴会赋诗到战国时期消失了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5: 3. 关于传统明德的崩坏的记录可以从《日知录》中窥得一二。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6: 1. 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延续在于()
选项:
•
A. 自身的传承
•
B. 自身的深化
•
C. 自身的怀疑
•
D. 自身的推翻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7: 2. 孔子说的“克己”的主体是自己。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8: 3. 明德的实现是无条件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9: 1. 传统的明德建立在什么环境条件下()。
选项:
•
A. 贵族垄断政治
•
B. 贵族垄断教育
•
C. 贵族垄断学术
•
D. 贵族垄断人与天沟通的权力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0: 2. 《大学》论述明德的普遍性不在于()。
选项:
•
A. 认可明德的普遍性
•
B. 强调实践的次第
•
C. 汇归到儒家的伦理体系
•
D. 以治国得以实现作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1: 3. 《大学》认为明德的基础在于()。
选项:
•
A. 人的出身
•
B. 天命所归
•
C. 格物致知
•
D. 延续传统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2: 1. 明德和人性的关系被明确提出是在()。
选项:
•
A. 《论语》
•
B. 《大学》
•
C. 《礼记》
•
D. 《中庸》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3: 2. “天命之谓性”在“人天”的框架中,去解决伦理依据和伦理主体的()
选项:
•
A. 特殊性
•
B. 普遍性
•
C. 决定性
•
D. 永恒性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4: 3. 抛弃传统的过程本身就带着传统的烙印。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5: 1. 被称为亚圣的是()。
选项:
•
A. 庄子
•
B. 荀子
•
C. 孟子
•
D. 曾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6: 2. 圣王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他们的出身都是高不可及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7: 3. 明明德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普遍性。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8: 1. 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新民”的观点的?()
选项:
•
A. 认为《大学》中讲的是自新,而非“新民”
•
B. 《大学》中具有“亲民”的思想
•
C. 儒家文献中有“亲亲而仁民”的传统。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59: 2. “子为父隐”体现了“亲亲之道”。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0: 3. 朱熹把亲民阐释为新民。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1: 1. 佛教八识中,第八识是()。
选项:
•
A. 舌
•
B. 身
•
C. 意根
•
D. 如来藏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2: 2. 在《大学》里,“定”、“静”、“安”的含义没有区别。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3: 3. 佛教用语里,“一丝不挂”是没有穿衣服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4: 1. 对“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从“青”
•
B. 从“争”
•
C. 古同“净”
•
D. 只有无声的意思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5: 2. 从“釆”的字不包括()。
选项:
•
A. 番
•
B. 采
•
C. 悉
•
D. 释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6: 3. “静”是内在有序所体现的一种安定的状态。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7: 1. “安”所强调的秩序是()。
选项:
•
A. 外在的规范
•
B. 内在的自然
•
C. 外在的自然
•
D. 内在的规范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8: 2. “定”偏重于“礼”,“静”偏重于“乐”,“安”偏重于“自然”。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69: 3. “安”体现了从规范秩序走向自然而然的过程。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0: 1. “止于至善”中的“止”有哪些词意?
选项:
•
A. 停止
•
B. 至止
•
C. 止居
•
D. 脚趾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1: 2. 郑玄认为《大学》的旨趣在于()。
选项:
•
A. 修身立德
•
B. 为政之德
•
C. 礼
•
D. 法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2: 3.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3: 1. 对语言中的异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蕴含在词意中
•
B. 蕴含在所处的语境中
•
C. 解读古典时不能错过异信息
•
D. 异信息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4: 2. 在解读经典时不仅要还原词意,也要还原语境。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5: 1. 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得”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
A. “得”即“德”
•
B. 本义为登高、攀登
•
C. 《说文解字》将其释为“升”
•
D. 后有道德、德行之义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6: 2. 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虑”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从“思”
•
B. 从“虍”
•
C. 有思考的意思
•
D. 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7: 3. “念”的特点是萦绕、不忘怀的思考。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8: 1. 对情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情境可以塑造人
•
B. 情境的作用全是积极的
•
C. 情境存在本质性不足
•
D. 人在情境中容易陷入迷狂或麻木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79: 2. 先秦的君子身处的最重要的文化情境就是礼乐。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0: 3. 人实现修养的思路有两种,分别是通过情境和通过自觉。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1: 1. 《大学》的内在结构有“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不包括()。
选项:
•
A. 亲民
•
B. 诚意
•
C. 正心
•
D. 格物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2: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本末的次第。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3: 3. 古本《大学》阐释“三纲八目”使用的是分释的思路。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4: 1. 对经今古文之争描述正确的不包括()。
选项:
•
A. 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学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
•
B. 经今文学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
•
C. 经古文学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
•
D. 两派所依经籍虽年代不同,但是在治经观点上是相同的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5: 2. 以下哪门学问中出现了“格物致知”?
选项:
•
A. 经学
•
B. 古典解释学
•
C. 训诂学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6: 3. 在格物致知的阐释中,前所未有地凸显出了经典、语言、思想和历史间的关系。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7: 1. 下列对训诂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A. 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
B. 解释文献语言
•
C. 其根本目的是传意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8: 2. 辨“训”和“义”需要辨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9: 3. 训诂学中同样的“义”可以用不同的“训”来解释,反之则不行。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0: 1. 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
选项:
•
A. 格即来
•
B. 格物即来物
•
C. 致即智
•
D. 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1: 2. 郑玄把“格物”解释为“致知”的前提。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2: 3. 郑玄是经今古文的集大成者和统一者。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3: 1. 对《复性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作者是李翱
•
B. 是关于人性学说的论文
•
C. 认为“人之性皆恶”
•
D. 是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产物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4: 2. 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5: 1. 古人所说的“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涵泳”的解释不包括()。
选项:
•
A. 涵是包涵之义
•
B. 泳是游于水中
•
C. 涵泳是古代文论术语
•
D. 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推敲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6: 2. 我们对二程的“格物穷理”的理解不包括()。
选项:
•
A. 格物能提升到穷理的境界
•
B. 理是万事万物在本体上的映射
•
C. 包括了事物之理
•
D. 也包括了生命根本性的道德实践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7: 3. 道问学一派强调格物得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8: 1. 朱熹认为对待“格物”应抱有什么心态()。
选项:
•
A. 怀有敬意
•
B. 内心的高度专注
•
C. 整个是理性的凝聚状态
•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9: 2. 朱熹的训释是递训的,从经典的阐释角度来看,这个训诂是有问题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0: 3. 王阳明认为“物者,事也”,事是真理在事物上的投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1: 1.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包括()。
选项:
•
A. 物指事
•
B. 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
•
C. 致知是致良知
•
D. 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2: 2. 王阳明对朱熹的否定蕴含着探求平等的终极价值实现的可能。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3: 3. 王阳明认为格是“纠正”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4: 1. “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
选项:
•
A. 政治
•
B. 社会
•
C. 语境
•
D. 语言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5: 2. 先秦的时候,人们就用“物”表示欲望。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6: 1. 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
选项:
•
A. 郑玄
•
B. 朱熹
•
C. 程颢
•
D. 孔颖达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7: 2. 儒家的“三大德”不包括()。
选项:
•
A. 仁
•
B. 知
•
C. 理
•
D. 勇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8: 3. 晚明王学有两个特点,空疏和狂热。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9: 1. 格物致知的三个层面是()。
选项:
•
A. 道德论的层面
•
B. 认识论的层面
•
C. 实践论的层面
•
D. 逻辑论的层面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0: 2. 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选项:
•
A. 张载
•
B. 郑玄
•
C. 司马光
•
D. 王阳明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1: 3. 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2: 1. 以下哪些大家曾表达过知识的来源是与万物相接()。
选项:
•
A. 庄子
•
B. 墨子
•
C. 荀子
•
D. 韩非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3: 2. 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本义是“来”
•
B. “格也”即“至也”
•
C. “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
D. 仅是“克服”的意思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4: 3. “假”有表示去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5: 1. 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从老子开始,物是通过()和()展现出来的。
选项:
•
A. 名
•
B. 实
•
C. 情
•
D. 礼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6: 2. 对于“知”的看法,朱熹承认“格,来也”和“知,接也”的说法。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7: 3. “名”是“道”和“物”关系的载体,也就是人认识世界人物关系的载体。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8: 1. 我们该怎么认识取象的思维()?
选项:
•
A. 语言文字得以创造的根本思维
•
B. 认知物的一个基础的行为
•
C. 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
•
D. 从殊象到共象的过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9: 2. “物”是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0: 3. “量”和“度”是施受同词,都是考虑的意思。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1: 1. 以下哪些是属于从政治层面理解“正名”()。
选项:
•
A. 正名誉
•
B. 正名分
•
C. 正名气
•
D. 正名学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2: 2. 下列哪些属于“正名”()。
选项:
•
A. 桌之为言卓也
•
B. 椅之为言倚也
•
C. 饼之为言并也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3: 3. 在取象的过程中,物分成“名”和“实”。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4: 1. 先秦时期,理指的是()。
选项:
•
A. 平常道理
•
B. 常见事理
•
C. 自然理由
•
D. 自然规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5: 2. “当窗理云鬓”形容的是一种顺应的状态。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6: 3. 在中国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是物的象征。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7: 1. “格物”的四项思想进程中,从个体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是()。
选项:
•
A. 明理
•
B. 知类
•
C. 取象
•
D. 正名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8: 2. 根据《尔雅》的内容分类,哪些内容是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的()?
选项:
•
A. 《释亲》
•
B. 《释言》
•
C. 《释器》
•
D. 《释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9: 3. 以下哪些类别属于《尔雅》的内容分类之一。
选项:
•
A. 专门解释词义字义的
•
B. 有关天文的
•
C. 有关植物的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0: 1. 什么是评价“感格”的唯一标准?()
选项:
•
A. 学习
•
B. 实践
•
C. 感悟
•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1: 2. 孔子将学习分为“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其中“生而知之”是指圣王这个群体本能地学习。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2: 3. “感格”是一种认识思维的捷径,是认识社会的捷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3: 1. 今本《大学》的致命破绽是什么()。
选项:
•
A. 是对历史文献不严谨的态度
•
B. 是对传统的否定
•
C. 与王阳明对新民的批评相悖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4: 2. 古本《大学》没有详细解释“三纲”和“格物致知”。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5: 3. “三纲八目”绝对不是一个统一体,需要分别解释。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6: 1. 下列释义中,可以解释“本”的是()。
选项:
•
A. 事物的根源
•
B. 草木的根
•
C. 树干
•
D. 树顶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7: 2. “诚意”可以说是《大学》之本。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8: 3. “诚意”是“三纲八目”的起点。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9: 1. 孟子是如何辨别人和兽的()。
选项:
•
A. 人具有超越自身种类的普遍悲悯
•
B. 人具有突破生存技能的自由意志
•
C. 人具有对自身存在的深切反思能力
•
D. 人有知而兽没有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0: 2. 猪笼草能捕苍蝇,说明植物像人类一样是有“知”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1: 3. “知”识事实判断,而“意”是价值判断。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2: 1. “诚”的来源不包括()。
选项:
•
A. 来自于贰
•
B. 来自于敬
•
C. 来自于忠
•
D. 来自于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3: 2. 对“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从言
•
B. 从成
•
C. 本义为实打实的说话
•
D. 本义为忠诚的态度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4: 3. 先秦时期,“诚”作为精神状态的自觉源自巫使传统。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5: 1. 对慎独的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
A. 是一个人基本的自觉的修养
•
B. 是自律用功之处
•
C. 也是心性不可掩之处
•
D. 没有摆脱外在约束时给内在的本质自然呈现的空间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6: 2. 嶯山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选项:
•
A. 黄宗羲
•
B. 陈确
•
C. 章太炎
•
D. 张履祥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7: 1. 突破个人的束缚属于()层面的普遍性。
选项:
•
A. 关系
•
B. 时间
•
C. 空间
•
D. 思维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8: 2. 对“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从心
•
B. 从亡
•
C. 即“不识也”
•
D. “不忘”就是单纯指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9: 3. 儒家认为认识必然可以感通的,因为诚意是一种返本的精神运动。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0: 1. 《大学》的诚意说包括()。
选项:
•
A. 至诚可贵
•
B. 至诚无伪
•
C. 至诚感通
•
D. 至诚不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1: 2. 诚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性的精神特质。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2: 3. 人性是无法在自我确认中得以实现。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3: 1. 《大学》诚意意味着高度的自觉,是一种()的状态。
选项:
•
A. 分散
•
B. 聚敛
•
C. 专注
•
D. 游离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4: 2. 《大学》的框架体现了儒家“述而不作”、“温故而知新”的特点。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5: 3. 《大学》诚意的修养特点是积极的、不懈的、无尽的追求。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6: 1. 以下会导致“心不正”的情感有()。
选项:
•
A. 恐惧
•
B. 好乐
•
C. 忧患
•
D. 忿懥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7: 2. “正心”是从正面角度论述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8: 3. 从“诚意”之后《大学》走向了“正心”。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9: 1. “正心”意味着由心之中正走向()
选项:
•
A. 身之中正
•
B. 人之中正
•
C. 思之中正
•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0: 2. “正心”是指心脱离偏颇的状态。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1: 1. 下列哪项是属于孟子所概括的人伦关系()。
选项:
•
A. 父子有亲
•
B. 君臣有义
•
C. 夫妇有别
•
D. 以上都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2: 2. “心不在焉”的“在”是一种思想的凝聚状态。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3: 3.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4: 1. “吾侪所学关天意”之句出自()。
选项:
•
A. 龚自珍
•
B. 陈寅恪
•
C. 郑玄
•
D. 王静安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5: 2. 偏执不会干扰人的自由。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6: 3. 理学走到极致呈现出一种反情感的特点。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7: 1.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选项:
•
A. 孔子
•
B. 庄子
•
C. 孟子
•
D. 荀子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8: 2. 《大学》从修身本身的论述中交代着如何从修身走向齐家的可能性。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9: 3. 为了解决中庸和理性的悖谬,古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儒道互补的核心思路。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0: 1. 在传统贵族的礼制社会中,小人效法君子来源于贵族政治的()。
选项:
•
A. 传统
•
B. 礼仪
•
C. 威严
•
D. 理性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1: 2. 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
选项:
•
A. 戾气
•
B. 乖戾
•
C. 利益
•
D. 锋利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2: 3. “赤子”和“治国”都指向了“性恶论”的前提。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3: 1. 《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
选项:
•
A. 有德者
•
B. 有畏者
•
C. 贵族
•
D. 圣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4: 2. 《大学》的基本框架是从仁德到君德进行转换。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5: 3. “齐家”是榜样政治中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6: 1. 从“治国”到“平天下”,意味着从局部有限的标准进入到()的标准。
选项:
•
A. 一般性
•
B. 特殊性
•
C. 普遍性
•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7: 2. 断章取义,在先秦社会普遍接受的背景下,仍有其内在的荒诞性。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8: 3.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现象。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9: 1. 古代贵族注重自己的“祭祀”、“丧礼”,这不仅指向自己的(),还指向()。
选项:
•
A. 贵族阶级
•
B. 平民阶级
•
C. 对民众的教化
•
D. 对民众的禁锢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0: 2. 絜矩之道在古代是只有某种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的。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1: 1. 絜矩之道的“絜”是指拿在手中,而“矩”则是指()。
选项:
•
A. 特殊的规矩
•
B. 普遍的规则
•
C. 特殊的规定
•
D. 自然的规则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2: 2. 方形东西的特点不包括()。
选项:
•
A. 方的东西往往是正的
•
B. 方的东西是和矩有关的
•
C. 方形具有外在的二元对立
•
D. 方的东西从几何角度看是可以推导的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3: 3. 絜矩之道是指符合人情、人心的一整套的标准。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4: 1. 以下哪项是讲自己积极不息、自强不已的修养过程()?
选项:
•
A. 慎独
•
B. 诚意
•
C. 正心
•
D. 忠恕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5: 2. ()的根本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选项:
•
A. 修身
•
B. 齐家
•
C. 治国
•
D. 平天下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6: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狭义上的“恕”,是对人的理解和宽容。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7: 1. 从《大学》开始,儒家思考转向内向化的寻求。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8: 2. 在社会性的关系中,必然存在互相干扰与伤害。
选项:
答案: 请关注ybaotk.com搜题查看答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中国大学mooc“四史”(改革开放史)辅导资料下一篇:中国大学mooc《汉书》导读辅导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