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2_形考任务2(25分)0
形考任务2_形考任务2(25分)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 某人得知好友在体检中被查出高血脂后,积极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体现了健康信念模式中哪个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 )。
A.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B. 对疾病危险性的认知
C. 对采纳健康行为障碍的认知
D. 提示因素
E. 自我效能 答案:
2.为扩大影响,集中解决一部分人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 )。
A. 个别咨询
B. 门诊咨询
C. 团体咨询
D. 专题咨询
E. 信函咨询
答案:
3.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减少盐的摄入给予鼓励,属于行为矫正中的( )。
A. 示范法
B. 消除法,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C. 强化法
D. 脱敏法
E. 厌恶法
答案:
4.促进健康行为不包括( )。
A. 有利性
B. 规律性
C. 和谐性
D. 习得性
E. 适宜性
答案:
5.预警行为指的是( )。
A. 戒烟、限酒,不吸食毒品,预防疾病
B. 发生健康问题后及时警觉,尽早就诊,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C. 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向公众报告其对健康是否有不利影响
D. 改善自己的营养、运动等日常行为,预防疾病发生
E. 预防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后的正确处理行为
答案:
6.“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
A. 保健行为
B. 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C. 预警行为
D. 遵医行为
E. 日常健康行为
答案:
7.人察觉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时去医院看病属于( ).
A. 保健行为
B. 遵医行为
C. 预警行为
D. 病人角色行为
E. 求医行为
答案:
8.人们患了某种疾病后,由于怕花费太多时间和钱而不去就诊,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该解( )。
A. 对采纳健康行为益处的认知
B. 对疾病危险性的认知
C.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D. 对采纳健康行为障碍的认知
E. 自我效能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案:
9.“积极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噪音污染”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遵医行为
B. 保健行为
C. 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D. 日常健康行为
E. 预警行为
答案:
10.健康相关行为是指(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A. 危害健康的行为
B. 促进健康的行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C. 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D. 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E. 与健康和疾病的有关的行为
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11.高血压病患者遵从医嘱服药的强化因素是( )。
A. 患者感到按医嘱服药后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
B. 患者的经济条件足以支付较高的医药费
C. 患者认识到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D. 患者知晓服药能有效控制血压
E. 患者能方便地就医、取药
答案:
12.在高血压预防控制社区健康促进项目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区居民提供定期测量血压的服务,属于健康促进策略中的( )。
A. 行为干预策略
B. 环境支持策略
C. 政策倡导策略
D. 监测评价策略
E. 健康教育策略
答案:
13.了解个体或群体存在哪些健康问题,属于需求评估的( )。
A. 策略评估
B. 健康状况评估
C. 教育资源评估
D. 环境评估
E. 健康相关行为评估
答案:
14.对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案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收入水平较高
B. 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
C. 企业对员工健康问题不重视
D. 硬件条件较好
E. 男性员工比例高
答案:
15.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是导致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而进行的健康教育项目的一级目标人群是( )。
A. 婴幼儿母亲
B. 婴幼儿
C. 儿科医生
D. 村级医生
E. 妇幼保健人员
答案:
16.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要使计划留有余地,以便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体现了制定计划的( )。
A. 前瞻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参与性原则
D. 弹性原则
E. 从实际出发原则
答案:
17.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要求,体现了制定计划的( )。
A. 弹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参与性原则
D. 前瞻性原则
E. 从实际出发原则
答案:
18.实施母乳喂养的倾向因素是( )。
A. 丈夫鼓励母乳喂养
B. 医生建议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C. 母亲有较长的产假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D. 代乳品价格昂贵
E.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答案:
19.确定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问题是什么,属于( )。
A. 健康相关行为评估
B. 健康状况评估
C. 教育资源评估
D. 环境评估
E. 策略评估
答案:
20.为贫困地区减免住院分娩费用,属于( )。
A. 健康教育策略
B. 政策倡导策略
C. 环境支持策略
D. 监测评价策略
E. 行为干预策略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