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答卷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 以下对观察法特点的描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观察法易于操作,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B. 教育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易于发现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和规律。
C. 教育观察法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外显行为,也包括对态度、信念和动机等内在心理特征进行直接的观察。
D. 观察法适用于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研究。 答案:
2.以下关于参与式观察的叙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与被观察者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
B. 在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了解教育现象发展的动态。
C. 参与式观察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状态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较深层次的真实的材料。
D. 在参与式观察中,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答案:
3.下列陈述中不符合编拟问卷时的语言和提问方式的是( )
A. 通俗易懂,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B. 简洁明了
C. 问题的内容要单一,无双重或多重含义的问题
D. 可以直接询问敏感问题
答案:
4.以下关于访谈的叙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与观察法相比,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
B. 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灵活性小。
C. 由于访谈者现场进行访谈,因而访谈法的可控性较强,访谈者可以适当控制访谈环境、访谈节奏,灵活安排访谈时间和访谈内容。
D. 如果访谈结构和氛围足够开放,访谈者和受访者可以就调查的问题展开比较深入讨论和探究一网一平台答案
答案:
5.调查某大学(N=2000)学生的职业倾向性,n=500,则每隔4个人抽一个,如1号、5号、9号……或2号、6号、10号……这种抽样方法是(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随机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D. 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
6.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互不交叉的部分,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随机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D. 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
7.以下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测量的效度是指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测者施测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一致性程度。
B.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目的代表所欲测量的内容和引起预期反应所达到的程度。
C. 结构效度又称构想效度,是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心理特质量的程度。
D. 预测效度又称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个体将来的行为或获得的成就进行预测时的准确性。
答案:
8.教育历史研究法的特点不包括(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历史性
B. 客观性
C. 具体性
D. 考证性
答案:
9.以下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理论研究者是研究的真正主体
B. 改进行动质量是研究的首要目的
C.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育实践
D. 研究情境具有自然性
答案:
10.凯米斯的行动研究模式主要包括(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A. 行动——观察——计划——反思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B. 确定问题——计划——行动——反思
C.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D. 确定问题——计划——行动——评价
答案:
11.教育观察法可以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观察法可以说明是什么,即观察到了什么,也能回答为什么,可以判断所观察现象的因果关系,证明现象发展的必然规律。(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