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二答卷
形考任务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案: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2.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案:
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表征。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一网一平台答案
3.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
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 ①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②价值观辨析法: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③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辅导的目的。 ④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4.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答:成就目标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成就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两种:掌握目标(也叫自我卷入、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和成绩目标(也叫任务卷入、能力目标)。掌握目标是指从事成就活动的意义在于掌握、理解任务,提高自身能力,往往根据任务标准或自我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表现;成绩目标是指以证明或显示自身能力为目标,努力完成任务的理由是要证明自己有胜任该项工作的能力,个体倾向于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根据常模标准评价自身的表现,认为比别人做得好才算成功。成就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
5.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一网一平台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试论述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7.试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最佳策略,是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 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 意和兴趣,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作业难度适中等。(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个 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示开始 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 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 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得了成 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当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时,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 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 当的学生受到暗示,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难免要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一般来 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该以说服教育,促进学生白省为主。但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 的程度使用惩罚。教师在对学生施行了必要的惩罚后,还要开展细致的工作,防止学生产生敌对的或自暴 自弃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另外,教 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恰当的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