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考任务一答卷
形考任务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行动研究的特点是:(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2.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3.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系统。 答案:
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心智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运动技能的学习。
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5.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案:一网一平台答案
技能形成过程有三个主要阶段:①认知阶段、学习者通过指导者讲解示范或者自己阅读书面材料,对技能有一个初步的认知。②联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对动作开始进行初步的整合③自动阶段:动作能够依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方式表现了出来。
6.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 的必要性。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1)认知差异。包括: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2)人格差异。A.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B.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3)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7.试评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答案:一网一平台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育运动之一。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知情融为一体的“完人”。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无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第二,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第三,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第四,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变成完人。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总之,罗杰斯从他的“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不正确的、言过其实的。 |
上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福建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2答卷参考答案下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福建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任务三答卷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