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6_形考任务60
形考任务6_形考任务6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15道,共30分)
1. 从生产的角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的增殖的总和,这种计算方法是(?? )
A. 生产法
B. 无法确定
C. 收入法
D. 支出法 答案:
2.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指(?? )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国民收入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国内生产净值
答案:
3.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 )
A. 通胀缺口
B. 紧缩缺口
C. 收入增加
D. 失业减少
答案:
4.如果国民收入为零,短期消费将(??? )
A. 为零
B. 为边际消费倾向
C. 为负
D. 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答案:
5.资本是利率的减函数表明(???? )
A. 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高,投资需求增加
B. 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低,投资需求增加
C. 利率越低,投资成本就越低,投资需求增加
D. 利率与投资没有关系
答案:
6.IS曲线是描述(???? )
A.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B.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C.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D.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答案:
7.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B. 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 与横轴平行的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答案:
8.总需求曲线表明(? )? ?
A.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B.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C.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D.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
9.奥肯定理说明了(? )
A.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B.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 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D. 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答案:
10.通货膨胀是(? )? ??
A. 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B. 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C. 以上都不是
D. 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案:
11.称为狭义货币的是(? ? ?)?
A. M 4
B. M 3
C. M 2
D. M 1
答案:
12.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下面哪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
A. 国民收入增加
B. 利息率下降一网一平台答案
C. 储蓄减少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13.在开放经济中,不是政府宏观政策最终目标的是(? ? )
A. 经济均衡增长
B. 消除通货膨胀
C. 国际收支平衡
D. 不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
答案:
14.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 ? )
A. 将改变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斜率
B. 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增大
C. 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D. 使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向上移动
答案:
15.根据哈罗德- 多马模型,当资本产出率为4,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
A. 80%
B. 5%
C. 20%
D. 15%
答案:
二、多选题(10道,共30分)
16.保证三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有(???? )
A. 金融市场均衡
B. 要素市场均衡
C. 政府收入与支出均衡
D. 国际收支均衡
E. 商品市场均衡
答案:
17.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一般规律是(? ? ?)
A. 边际税率倾向降低,国民收入增加
B.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C. 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D.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E. 初始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答案:
18.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 )
A. 购买动机
B. 谨慎动机
C. 消费动机
D. 投机动机
E. 交易动机
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19.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直接决定(? ? )??
A. 投资
B. 国民收入
C. 利息率
D. 储蓄,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E. 价格水平
答案:
20.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有(? ? )
A. 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B. 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C. 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
D. 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E. 农业的歉收,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答案:
21.运用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 ? )
A. 收入指数化
B. 就业政策
C. 价格和工资管制
D.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E. 产业政策
答案:
22.中央银行具有的职能是(? ? ?)? ?
A. 调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B. 发行货币
C. 制定货币政策
D. 代理政府发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E. 为政府创造利润
答案:
2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 ? ?)??
A. 降低存款准备率
B. 降低再贴现率
C. 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
D. 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一网一平台答案
E.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答案:
24.要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就要(? ? ?)
A. 降低边际进口倾向
B. 降低边际消费倾向
C. 提高边际进口倾向一网一平台答案
D. 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E. 提高边际储蓄倾向
答案:
25.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A. 物价下降
B. 物价上涨
C. 投资增加
D. 就业增加
E. 信用增加
答案:
四、配伍题(10道,共20分)
36.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
A. 简称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
简称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B. 简称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C. 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D. 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答案:
37.储蓄函数:( )
A. 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B. 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 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D. 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 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38.基础货币:(??? )
A. 是银行之间的存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B.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C. 是一个存量指标,即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货币数量。
D. 亦称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
答案:
39.总需求:( )
A.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 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C. 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D. 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E. 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答案:
40.周期性失业:( )
A. 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B. 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C. 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D. 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E. 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答案:
41.通货膨胀:( )
A. 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B. 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D. 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答案:
42.货币供给:( )
A. 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B.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一网一平台答案
C. 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D. 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答案:
43.存款乘数:( )
A. 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B.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C. 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D. 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答案:
44.汇率:( )
A. 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B. 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C. 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D.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答案:
45.经济周期:(??? )
A. 是资本存量与产出量或国民收入总量之比。
B. 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C. 是指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
D. 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GDP的增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