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国开电大春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中的法律形考任务(三)参考答案_1

[复制链接]
查看: 7|回复: 0

19万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7069
发表于 2024-10-11 1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的法律_形考任务(三)0
生活中的法律_形考任务(三)0
试卷总分:25    得分:75
1. 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
B. 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C. 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
D. 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答案:

2.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直接故意
答案:

3.甲欲杀死乙,故邀乙攀登某原始森林,在山顶将乙推下山崖,但乙并未摔死,只是全身骨折,无法动弹,后被蛇咬,毒发身亡,对甲的行为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 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B. 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C. 故意伤害罪
D. 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答案:

4.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
答案:

5.甲乙在工厂捣乱,遭到工厂工人驱赶。甲在逃跑过程中,感觉有工人从身后追来,反身一刀,刺中了对方胸口,刺死后发现是乙。对甲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
A. 故意杀人罪(既遂)
B. 故意杀人罪(未遂)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C. 过失致人死亡罪
D. 故意伤害罪(既遂)
答案:

6.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B. 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C. 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D. 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答案:一网一平台答案

7.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 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C. 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D. 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答案:

8.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A. 乙以暴力抗拒执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定,对法院干警实施暴力威胁行为。
B. 甲是警察,在110指挥中心值班期间,因为和女友聊天而未及时接听报警电话,致使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
C. 丙与养父发生争执,后将养父打死,在争吵过程中,养父扔向丙带火的木材点燃了住宅内的稻草,火势蔓延开来。丙可以很容易的将火扑灭,但丙考虑到,不如就这样烧下去,正好把罪证毁灭,于是火势蔓延,将邻居的一间房屋烧毁。
D. 丁某因妻子离家出走,自暴自弃,整日独处家中,也不给不满1岁的小孩喂食,导致孩子饿死。
答案:

9.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B. 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 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 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

10.下列刑事案件的处理,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 张三射杀李四,却导致李四王五二人死亡,按照具体符合说,张三对李四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对王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B. 甲教唆乙伤害丙,但乙去丙家打探被害人的行踪时,与丙的邻居丁发生摩擦、激烈争吵,于是将丁打成重伤。乙虽然伤害的不是丙,但甲也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教唆既遂。
C. 张三意图射杀李四,朝李四开枪致其死亡,但后来发现死者并非李四,而是酷似李四的王五,按照具体符合说,张三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D. 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衣袖穿过,恰巧击中了与乙同行的丙,致丙轻伤,但丙系血友病患者,流血不止而死亡。按照法定符合说,甲成立故意杀人罪。
答案:

11.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丙持刀袭击。丙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此后,甲继续寻找目标,见到丁后便实施暴力,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使之丧失反抗能力,此时甲的朋友乙驾车正好经过此地,见状后下车和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约2万元),然后逃跑,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请回答以下两。关于甲将精神病人丙打成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甲的行为既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紧急避险,因为甲当时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精神病人丙的行为客观上阻止了甲的不法行为,甲不得针对丙再进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B. 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因为“不法”必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而精神病人没有责任能力,其客观侵害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故只能进行紧急避险;
C. 甲的行为属于自救行为,因为甲当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自己的法益;
D. 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对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答案:

12.甲将乙从屋顶推下,在乙要坠地之前,丙用枪射穿乙的心脏,造成乙死亡,对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13.陈某与张某因村委会选举发生争吵,双方大打出手,张某表兄吴某见状持木棍朝陈某身上砸去,陈某之子见后也从乒乓球桌上抓起一把菜刀向张某砍去,将张某右手前臂砍伤,经法医鉴定伤情属轻伤。对于陈某之子的行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构成故意杀人罪
B. 构成故意伤害罪
C. 构成防卫过当
D. 构成正当防卫
答案:

14.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B. 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丙成立正当防卫;
C. 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甲成立正当防卫;
D. 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丁成立正当防卫;
答案:

15.张某与人口角,后将其打死,张某非常害怕此事被发觉,每日心神不宁,夜不能寐,后张某被抓获,但此时张某已患上精神分裂症,经鉴定,张某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对于张某的刑事责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对张某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B. 对张某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C. 张某应负刑事责任
D. 张某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

16.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B. 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C. 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D. 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答案:

17.2010年某日,甲到乙家,发现乙家徒四壁。见桌上一块玉坠,断定是不值钱的仿制品,甲便顺手拿走。后甲对丙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值5万元,丙以3万元买下。经鉴定乃清代玉坠,市值5000元。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
B. 不应追究甲盗窃玉坠的刑事责任,但应追究甲诈骗丙的刑事责任;
C. 甲断定玉坠为不值钱的仿制品具有一定根据,对“数额较大”没有认识,缺乏盗窃犯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
D. 甲将所盗玉坠卖给丙,具有可罚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答案:

18.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B. 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C. 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D. 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答案:
19.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 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B.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C.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D. 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答案:
一网一平台答案
20.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认定,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李某因内急,在高速公路上停车小解,导致后车追尾,致司机重伤,李某不闻不问,离开现场,司机后死亡,李某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犯。
B. 骑车人丁为避免某失控大货车撞向自己,急忙从车上跳下,结果其撞到了一步行的老汉并致其重伤,丁对该老汉放置不管的,径直离开,后该老汉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丁不承担不作为犯的责任。
C. 甲将吸食毒品的工具借给乙吸食毒品,乙因吸食过量造成身体伤害而甲没有阻止其吸毒。对此,甲承担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的责任。
D. 按照约定为他人抚养婴儿的乙,故意不提供食物导致婴儿死亡时,即使约定无效或者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期限,对乙也应当以不作为犯论处。
答案:
一网一平台答案
21.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B. 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C. 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D. 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答案:

22.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 )具有处分权限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 )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③承诺出于被害人( )的意志④被害人必须有( )的承诺。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 法益——事项——真实——现实
B. 法益——事项——现实——真实
C. 事项——法益——现实——真实
D. 事项——法益——真实——现实
答案:

23.张某与刘某发生口角,张某带人到刘某家大打出手,并将刘某家的电视、家具砸坏,当张某从刘某屋内撤出时,刘某之妻追出门外,与张某撕打,刘某害怕妻子吃亏,便回屋取刀将张某刺成重伤,对于刘某的行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构成正当防卫
B. 构成故意伤害罪
C. 构成防卫过当
D. 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
24.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B. 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 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D. 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

25.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 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C. 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D. 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答案:

26.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
B. 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紧急避险
C. 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
D. 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
答案:

27.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属于紧急避险
B. 属于正当防卫
C. 属于防卫过当
D. 属于故意杀人
答案:

28.甲对正在实施一般伤害的乙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之内)。乙已无侵害能力,求甲将其送往医院,但甲不理会而离去。乙因流血过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B. 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C. 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D. 甲的行为仅成立正当防卫。
答案:

29.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 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 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
C. 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D.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

30.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B. 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C. 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D. 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答案:

31.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正当防卫
B. 法令行为
C. 紧急避险
D. 自救行为
答案:

32.甲在开车经过一个弯道时,突然从外面飞来一个虫子进了眼睛。她用手揉了一下,结果失去了对汽车的控制,将路人撞成重伤,对甲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
A. 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
C. 过于自信
D. 无罪过事件
答案:

33.甲(15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A. 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 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C. 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D. 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答案:

34.甲深夜盗窃5万元财物,在离现场1公里的偏僻路段遇到乙。乙见甲形迹可疑,紧拽住甲,要甲给5000元才能走,否则就报警。甲见无法脱身,顺手一拳打中乙左眼,致其眼部受到轻伤,甲乘机离去。关于甲伤害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系过失致人轻伤,不构成犯罪;
B. 构成故意伤害罪
C. 构成转化型抢劫罪;
D. 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答案:

35.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A. 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 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 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

36.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B. 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C. 乙不构成脱逃罪
D. 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答案:

37.张某非常妒忌邻居家的宝马车,一晚见宝马车停在楼下,便从窗户上往下扔了一块砖头,希望把车砸毁,但却误中旁边路人,造成其重伤,对张某的行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过失致人重伤罪;
B.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未遂;
C.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既遂。
D. 故意毁坏财物罪(未遂)和过失致人重伤罪从一重罪论处。
答案:

38.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 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 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 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39.2009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
B. 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C. 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
D. 对甲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案:

40.侯某驾驶翻斗车在村东倾倒施工废土,返回时被该村治安人员朱某发现,朱某在路中停放了农用三轮车,不让侯某离去,等村治安主任来处理。侯某趁其不备,启动汽车准备逃离现场,朱某跑到车前阻拦,侯某踩了一下刹车见朱某未躲,便开车继续前行,朱某被撞倒后拖出150余米,被车碾压致死。对侯某的行为,下列哪种定性是准确的?
A. 过失致人死亡罪
B. 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
C. 交通肇事罪
D. 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
答案:

41.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B. 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D.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答案:

42.甲对乙进行抢劫,甲的女友劝甲不要胡来,由于使用的是方言,乙没有听懂,反而认为甲的女友让甲杀人灭口,于是将甲和甲的女友均打成轻伤。对于乙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
A. 乙对甲的伤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对甲的女友之伤害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B. 乙对甲的伤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对甲的女友之伤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 乙对甲乙的伤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对于两人的伤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D. 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对于两人的伤害结果,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答案:

43.甲遇到狼群,慌不择路闯入乙家,乙要求甲立即离开,甲向其解释说外有狼群,但乙执意让甲出去,甲下跪求情,但乙仍将甲推出,最后甲被狼咬死,对于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 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B. 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C. 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D. 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答案:

44.下列关于单位犯罪说法,下列哪一项正确:
A. 单位犯罪不存在自首
B. 对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判处罚金的,数额可以高于对单位所处的罚金。
C. 单位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
D. 对于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可以根据作用大小,区分主犯、从犯
答案:

45.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B.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C.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D.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答案:

46.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为保护国家利益实施的防卫行为,只有当防卫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才成立正当防卫
B. 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导致该财物被毁坏的,对不法侵害人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
C. 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
D. 为摆脱合法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考虑到人性弱点,可认定为紧急避险
答案:

47.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
B.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
C.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

48.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B. 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C. 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D. 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答案:

49.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犯罪?
A. 甲的车被盗,次日在路上发现,于是将车抢回。
B. 甲在得到精神病人同意的情况下,与其发生性行为。
C. 甲的妻子和母亲都落入水中,甲先救母亲,结果妻子被淹死。
D. 甲乙为拳击运动员,在拳击比赛中,甲将乙打成轻伤。
答案:

50.张某为吸毒人员,一日在歌厅吸毒,由于吸食剂量过大,产生幻觉,认为服务员李某要对自己进行伤害,故将其打成重伤,对于张某的行为,哪项是正确的?
A. 张某不构成犯罪
B. 张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C. 张某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D. 对张某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答案:





上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中的法律形考任务(四)参考答案_1
下一篇:24秋国开电大春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专题测验参考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