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社会_形考作业一(1-5章,40分,主观题需要辅导教师评阅)0
人类与社会_形考作业一(1-5章,40分,主观题需要辅导教师评阅)0
试卷总分:100 得分:25
(一)选择题(选出下列备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把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5分)
1. 1.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
A. 哈勃
B. 伽莫夫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答案:
2.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 俄语
B. 英语
C. 阿拉伯语
D. 汉语
答案:
3.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文化上的不适应
B. 政治动荡
C.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D. 瘟疫流行
答案:
4.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
A.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答案:
5.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答案:
6.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
A.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B. 廉价性、实用性
C. 再生性、广泛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答案:
7.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 人力资源
B. 森林资源
C. 矿产资源
D. 土地资源
答案:
8.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
A.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D.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答案:
9.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 )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A. 《京都议定书》
B.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答案:
10.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 )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A. 日本东京
B. 巴西里约热内卢
C. 法国巴黎
D. 英国伦敦一网一平台答案
答案:
11.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 ) 社会组织。
A. 第三个
B. 第一个
C. 第四个
D. 第二个
答案:
12.12.婚姻是基于(??????? )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一种合法形式。
A. 经济地位
B. 性爱基础
C. 法律法规
D. 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
13.13.国家的本质是(?????? ???)。
A. 阶级统治
B. 公共事务管理
C. 保护国民的安全
D. 调和阶级关系
答案:
14.14.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 )阶段。
A. 族外群婚制
B. 兄妹婚制
C. 等辈婚制
D. 族内群婚制
答案:
15.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 (??? ) 。
A. 交易关系
B. 交换关系
C. 平行关系
D. 平等关系
答案:
16.16.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 )斗争形式。
A. 极端
B. 最高
C. 初级
D. 特殊
答案:
17.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 )。
A.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B. 战争各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C. 战争的力量对比
D. 战争的结局
答案:
18.18.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的(?????????????? )是楔形文字法的代表。
A. 《汉穆拉比法典》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B. 《摩西律法》
C. 《苏美尔法典》
D. 《乌尔纳姆法典》
答案:
19.19.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 )”和“社会作用”。
A. 规范作用一网一平台答案
B. 评价作用
C. 指引作用
D. 管理作用
答案:
20.20.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 ?????)。
A. 互动关系
B. 平行关系
C. 交换关系
D. 交易关系
答案:
21.21.下列时段中,(? )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 公元前3000一1500年
B. 公元前6000—4500年
C. 公元前1500—500年
D. 公元前 700—200年
答案:
22.2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之为(?? )。
A. 向心城市化
B. 外延型城市化
C. 职能城市化
D. 离心型城市化
答案:
23.23.第(?? )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A. 四
B. 二
C. 三
D. 一
答案:
24.24.(????? )年在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出现。
A. 1845
B. 1835,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C. 1855
D. 1825
答案:
25.25.在(?? ),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创造并维系了高度成熟的乡村社会。
A. 欧洲
B. 非洲
C. 美洲
D. 亚洲
答案:
(二)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6分,共30分)
26.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征。
答案: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接近尾声。2.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本美洲由人口净待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由此可见,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
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27.2.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答案: 第一,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人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社会将失去稳定和秩序。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形式下,满足人口基本需求的社会物质生产倍感压力,高度紧张。第二,人口过量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物质生产的原料都来自于自然资源,由于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人类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密度,而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方式往往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自然资源长期以往地被透支使用,最终会导其恢复机制的衰退甚至崩溃。第三,人口爆炸引起社会就业形式的严峻。从生产原料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因没有足够的原料资源来消化所以的人力资源,过多的人力资源就会引起人口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相当严峻。第四,人口过量增长阻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早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的质量是关键因素。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国度里,过多的受教育人口会降低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降低教育的质量。一个家庭中有过多的孩子,也会降低人均教育投资花费,而这些都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举例论述:过去我国津津乐道的是“物产丰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因为人多,使人均土地和资源占有率却很低。中国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解放初期我国人口5.5亿,现在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我国还有8000万贫困人口,5000多万残疾人中,1.8亿文盲、半文盲。这些都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我们不得不每年拿出国民收入中的1/4用来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需求,而且对资源环境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28.3.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
答案: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1)满足性生活的需要和性生活的社会控制功能。(2)生育子女繁衍后代。(3)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的支持。(4)为家庭成员提供感情的保证。(5)消费的功能。(6)社会稳定的功能。家庭功能特征:(1)家庭功能的多面性。(2)家庭台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最基本需要的功能。(3)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29.4.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案: (1)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阶级的形成。(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3)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使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0.5.简述城市化发生的动力。
答案: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每题15分,共45分)
31.1.举例论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一) 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人类社会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历史进程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无论人类杜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二)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丁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
32.2.具体论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一一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2)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3)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4)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33.3.联系实际论述21世纪人类婚姻关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的婚姻形式更为常见。(3)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4)婚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5)外遇更为常见,但对婚姻的破坏性却降低。(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协议离婚成为主流。(7)婚姻不只是浪漫。现代社会“短婚”、“速婚”日渐平常。(8)离婚再婚一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 |
上一篇:24春国开电大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英语1Unit1 形考成绩单元自测1(10分)参考答案_1下一篇:24春国开电大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类与社会人类与社会形考作业二(6-10章,40分,主观题需要辅导教师评阅)参考答案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