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差错” 展示灵动学习

[复制链接]
查看: 641|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88
发表于 2020-8-22 09: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出错,课堂才有生成,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的宽容和乐观的期待。
  错误意味着学生一次观念的冒险、体验的丰富、超越的契机,如果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差错中求知,在差错中探究,那么课堂将因错而精彩,学生也将因错而发展。
  一、延迟评价,以静制动
  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往往能真实反映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及困惑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错误,并通过操作、实验等数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学生观察、触摸圆锥模型后,在交流中,有学生提出:“圆锥有雅数条高而且都相等。”“圆锥的侧面是一个三角形。”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辨析:“请认为‘圆锥的高有雅数条’的同学来指一指、量一量圆锥模型上的高。”当学生从顶点沿着侧面量到模具底面圆周上时,立刻有学生站起来反驳:“高应该是垂直的,不能斜着在侧面上量。”“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认为高有雅数条的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教师趁机问:“谁能来测量圆锥的高?”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学生相互交流着、补充着,在智慧、交锋与碰撞中实现共识、共进、共享。事实胜于雄辩,学生亲历了探索、交流、辨析的过程,抹去了头脑中那些错误的猜想,深刻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面对课堂即时生成的差错资源,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发现事物本质的问情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把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因此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二、细心倾听,观察判断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依靠“自我否定”来纠正。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妨将错就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自我否定,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学生刚刚学习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2、4、 、8的数,个位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由于前面的经验,因而学生立刻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 、9的数。这时,教师不要立刻进行否定,而是将错就错地说“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举例看看”。这样,教师因势利导将问题又抛给学生,学生通过举例发现个位是3、 、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然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能被3整除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特征,进而发现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充分利用了学生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三、合理搭梯,适当引导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并非像预设的那么完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选择性地做一些铺垫、引导。这时的铺垫、引导就是教师为学生进行合理地、适当地搭梯子。有些“错误”是有利用价值的,虽然,表面上看去,它和你所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是雅效的,可它们却有相通之处,教师可将它们引到“正路”上来,教师引导的艺术非常重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的周长。
  生1:可以用一条绳子将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老师微笑着点头,并演示了一遍。)
  生2: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教师演示了一遍,得出这样很麻烦。)
  教师:同样是尺子和圆片,能不能换一下?
  经教师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马上把“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第二种方法就慢慢显现了。
  可见,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偏离你所预设的答案时,作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发现的“智慧之光”大放异彩。
  四、集体会诊,主动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面对这些错误,如果采取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历讨论、反思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反思了,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感悟和收获,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一些思考层面较深的错误,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的比较辨析。例如,这样一道填空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最小的一个角大于45度,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有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清,胡乱填写。我让学生假设这最小的角为4 度,另一个角为41度,再用内角和180度去减,得出第三个角为81度,所以,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我们可以假设这是个直角三角形,用内角和180度减去最小角4 度,减去直角90度,得出第三个角为44度,这就不符合最小角大于45度的题意,所以这不是直角三角形。”受他启发,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也可以假设这是个钝角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减去最小角4 度,再减去大于90度的角,得到的第三个角会比刚才的44度还小,也是不符合题意的,用排除法得出这是个锐角三角形。”他的发言引来了阵阵掌声。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形成系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水平,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提升新高考背景下气候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下一篇:2011年地理高考后教学教研工作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22 0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