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查看: 1069|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05
发表于 2020-8-17 22: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学习主人”的教学模式。
  
  1 教材分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生物异化作用(物质分解)分析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且为同化作用(物质合成)――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该节从化学角度阐述物质变化,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质能量的多少,存在多学科交叉,因此又是难点内容。为化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想尽办法多方创设情景,进行体验式教学。
  
  2 体验式教学的课堂设计
  
  2.1 诱发感官、亲身体验――新课导入
  在课题导入时,教师准备了3个苹果:新鲜苹果、隔年保存的苹果与用塑料袋扎紧袋口保存的苹果,并请学生看果色、闻果香、品果肉,调动多感官,亲身体验苹果的细胞呼吸。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细胞呼吸的反应物和产物以及细胞呼吸的条件,轻而易举地化解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由于选取的材料是学生经常食用的,学生的表现明显活跃,对探究充满好奇心理。从这个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细胞呼吸随处可在,并激发了对细胞呼吸的学习兴趣。
  
  2.2 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呼吸方式的辨别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问题情境:我们吃过馒头和面包,喝过米酒。这些食物的生产都用到了同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什么?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内容,观看大屏幕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学生根据情境资料,尝试提出以下问题:
  甲:酵母菌能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乙:酵母菌在有氧和雅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丙:酵母菌在有氧和雅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一样多?
  (3)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如:
  甲:酵母菌在有氧、雅氧条件下均能生存,所以我认为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雅氧呼吸。
  乙:酵母菌可以用来酿酒,因此酵母菌雅氧呼吸的产物很可能是酒精。
  (4)教师再通过几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问题1:怎样控制有氧和雅氧的条件?
  问题2:怎样鉴定有雅酒精的产生?
  问题3:怎样鉴定有雅二氧化碳产生?如何比较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将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确定为:设置对比实验比较有氧、雅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种类和含量的差异。酵母菌密闭培养即可创造雅氧条件;用澄清石灰水鉴定二氧化碳的产生隋况;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有雅酒精的产生。
  (5)每组依据设计思路,绘制实验装置图(图1)。
  ( )进行实验,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讨论作出结论(略)。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亲自获得细胞呼吸两种方式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对比实验方法的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
  
  
  2.3 形象展示、互动体验――有氧呼吸过程的破解
  本校一直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点拨提升”六环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要思想是“兵教兵”教育模式,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引导小组活动,鼓励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突破“有氧呼吸过程”的难点,并实施小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用一张广告宣传大纸画出一个足够大的细胞图,并画出线粒体的结构简图,为探究有氧呼吸全过程的活动提供舞台(即有氧呼吸的场所);用粘贴纸写出场所名称、物质名称及ATP的多少。
  提出问题:①有氧呼吸每个阶段各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阶段:反应物和产物有哪些?在哪里进行?第二阶段:反应物和产物有哪些?在哪里进行?第三阶段:反应物和产物有哪些?在哪里进行?
  ②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学生自主学习:仔细阅读理解“有氧呼吸过程”的相关内容,对有氧呼吸过程进行独立思考。
  (3)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达成共识,小组组长指导组员用剪贴图的方式在黑板上演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并负责讲解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将各阶段连贯起来,自主建构完整有氧呼吸过程的模型。
  (4)分组展示:各小组自愿到讲台前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在相应的场所贴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物、产物及能量(图2)。
  (5)点拨提升:激励学生,并总结归纳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总方程式和有氧呼吸的概念。
  ( )检测落实。
  ①有氧呼吸各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场所等分别是什么?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并说明其去向。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⑤Cd-1120 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亲临其境,学生理解记忆更深刻。通过组织学生的演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周文信息转换能力和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学生在体验、分享与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难点。
  
  2.4 联系生活、实践体验――细胞呼吸应用的提升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中,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分析以巩固知识。如生活中有句谚语“造酒不成造成醋”、水稻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等措施、蔬菜粮食的储存条件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在生活和生产中如何把握细胞呼吸的条件,体验细胞呼吸的利用价值,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学习金字塔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1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应用小组讨论、做中学以及教别人的教学策略,多角度分析阐述问题,丰富整个课堂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演示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能力。
  有氧呼吸过程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各合作小组在演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小组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协作、有合作交流,活动的质量很高,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而且活动很有成效。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台前进行讲解,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起来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且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统一,让学生的接受达到最高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巧用错误资源 构建精彩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7 2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