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会学习”理念的认识
太仓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指出:学会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自己研究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学会学习”理念的实践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是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和情感准备。通常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设置前置性作业呢?我觉得至少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也有利于学好新知。
1.对新课学习有帮助的日常生活材料的收集。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前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体,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在脑海里建立表象,为教学圆柱、圆锥的高者以难点做好知识准备。在《百分数的应用――税收、利息问题》时不知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税收和利息知识。由于税收利息这些知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耳闻,但了解的不是很多。而且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税种和存款方式,税种有消费税、购置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存款方式有不同年限和不同利率的。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较全面了解税收和利息这两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为计算税收和利息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
2.复习和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新课时,往往会用到上学期或者上学年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许多时候不能系统地一下子回忆起来。这个复习回忆的会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可以在置性作业中来布置完成。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回顾以前哪些知识的学习用到了转化的策略环节。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想一想:①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法的?例如:把1.2×0.8看成( )×( )我们又是怎样计算分数除法的?②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上周学的《圆柱和圆锥》中,我们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你知道吗其实在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都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的解决也用到了这种思想方法?(试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在课上缩短了复习整理已学知识的时间,使这个环节的交流讨论更加有效。
3.于本堂课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处设置。《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可以设计在一张长方形纸上表示分数――1/2的练习。体会1/2的表示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样的练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两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两题的特点是,普通的解法学生经过思考可以想到,但这样的解法比较烦琐。引导学生产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的需要从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我布置了以下两个练习设法启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练习一: 试一试
计算 如果把下面的正方形面积看成单位“1”
怎么在上面把这个算式表示出来?
4.延伸阅读,介绍对于本课知识的一些背景。课后的延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课前的延伸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将学新知的思考和研究兴趣。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前进行阅读延伸,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我设置了前置性阅读:《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发明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启发学生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著名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转化策略的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班级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很差。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胡乱抓过一张纸就把草稿打在上面,有的同学打在作业本上,有的同学打在教科书上,有的同学干脆打在桌子上。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专用的草稿本,而且看上去草稿打得也比较乱,不容易找到哪题打在哪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打草稿习惯是我们班级计算题失分比较厉害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用好草稿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用好草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根据我的调查分析,班级中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草稿打得极其乱,数位都对不齐,字写得潦草,数据时有抄错。用好草稿,纠正运算中出现的错误,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算乐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第一步。
2.草稿是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平时作业中通常是书写计算的结果,而体现计算过程的竖式往往写在草稿上。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提高,学生为了简单化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跳步”的现象。教师要了解、评价学生的计算过程就必须看学生的草稿。而许多同学会告诉老师他打的草稿早就擦了,或者他是口算的。教师一定要抓住草稿这一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研究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的计算方法,巩固正确的计算方法,推广简便的计算方法。
3.草稿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学生们之所以坚持不了良好的打草稿习惯,一个原因是我们――包括学生和老师对于草稿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严格的检查评价草稿的机制。第二个原因是闲麻烦,草稿抄起来就打了,专门备个本子翻出来一笔一画的认真打费事得很,所以有些好同学都是抓哪就打哪。久而久之他们就逃不开粗心的毛病了。用好草稿不光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培养一种做事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我打算从以下几点出发促使学生打好、用好草稿,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长远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备好专用草稿本。备好一本专用的数学草稿本,不得随意更换,不与其他学科混用。草稿要打在草稿本内页,不在封面、背面等地方写草稿。
2.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草稿格式。保持草稿本的整洁,书写字迹清楚,注明题号或顺序号。将一页纸平均分成4份,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合理安排版面。每次作业对应的草稿写好相应的日期、对应的页数,便于检查对照。草稿本上有错的地方自己用红笔画“×”,不可随意擦去错误的竖式。
3.形成检查评价草稿的常规机制。学生自评: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打草稿情况进行评价,分A(优秀)、B(良好)、C(一般)三个等次。
组长检查:每天组长检查组员的打草稿和自评情况,作好记录。
教师抽查:每周抽查一个小组的草稿情况。
每月评选草稿打得最棒的小组。
四、实践中的困惑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我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分好了组,起好了名,形成了一套奖励的方案。我也发现小组合作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比学生个别发言、集体交流好。哪些教学环节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堂课合作几次比较恰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新闻采写教学改革下一篇:让数学课堂语言成为高效教学的“粘合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