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点收获

[复制链接]
查看: 721|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4
发表于 2020-8-16 18: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试从以下视角进行阐述。
  一、尊重、赞赏、平等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已很少见到“满堂灌”,更多的是启发式教学和延时的等待,期待学生做出评判和正确的回答。而不是在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教师失望地让学生坐下或大声训斥。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赞扬,有时甚至不惜放下“师道尊严”,以真诚的赞赏动作,如伸出大拇指、做出夸张的惊喜表情、和学生击掌祝贺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比较严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要关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的良好意识。如在教学“排一排、组一组”时,学生发现用1、2、3这三个数字的其中两个可以摆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排列的才没有遗漏和重复”,促使学生认识排列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二、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与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当较短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时,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并以此经验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师提问:“等边三角形三边一样长,也围成了三角形。对于所有的三角形来说,三条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我的课堂上经常由提问展开,如“你发现了什么”“要解答此题需要从哪些地方思考”“哪些条件不明确”等,启发学生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教师此时的引导是一种启迪,引导学生辨明方向,使学生学得愉快。
  三、数学学科课内外反思利于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既要研究教材,深入思考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及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偏差较大,学生雅法理解时针在运转第二圈时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区别。后来,我通过板演时针、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掌握,效果不错。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我注意到学生在处理形如18÷(2+1)=18÷2+18÷1的判断题时,出现了达90%的错误率。我经过反思,仔细回忆课堂教学程序,发现自己忽略了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的特征辨析,导致学生误以为除法有分配律。在随后的单元复习中,我将这一概念重新呈现,让学生比较辨析,后来学生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错误。我正是通过课后反思、纠偏,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也促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对这一易错知识点的重视。
  四、在数学合作教学中,让学生生成智慧和健全人格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也需要学习者具备合作意识。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出现了一副指南针的图片,因教材是黑白版,出现了黑色和白色的指针。为了不给学生讲解错误的知识,我求教于科学教师,确定黑色指针即代表红色指针指向北极。课中两个名词“等高线”“等高距”的教学难住了我,我虚心地向地理教师请教,弄懂了它们的意思,在课堂上不至于含混其词误人子弟。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运用实验探究活动进行教学的知识点。如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后,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单纯按教材编排“给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的程序上课,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机械性的,难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至少要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有怎样的特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困惑,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以使自己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主动学习:有效课堂的最佳落点
下一篇:关于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6 18: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